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地方民俗中,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我们河南人则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在河南,发面蒸馍。每家根据情况,至少要蒸能够吃到“破五”(即过正月初五)的数量,有的人家蒸的馍,甚至能吃到正月底。馍的品种花样很多,有方形馍、花卷馍、肉包(石榴形的)、菜包、红薯包等。南部地区一般不蒸上尖下圆的馍(平时也不做这种样式的馍,只有在上坟祭祖、敬神还愿时用这种形状的馍)。北部地区的馍个头很大,有1 斤多重一个的,也有3 斤重的。有的在白面大馍上做成莲花瓣、菊花叶、歪嘴桃等许多花样儿,再涂上不同的颜色,花花绿绿,红白相间,十分好看。大花馍一般是春节期间走亲戚时带的礼品。还有花糕和枣花子馍,也是过年时必须准备的(豫北、豫东尤为重视),特意用上等白面做成,花样极多。如“二龙戏珠”、“童子献寿桃”、“富贵不断头”、“鲤鱼跳龙门”、“莲花瓣”等。这些花糕的式样既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美好的愿望,又充分显示出了妇女们高超的技艺,是一种食品艺术。大花糕下有底盘,上用各种花形图案堆积而成。小的直径17 厘米左右,二三公斤重;大的直径30 匣米有余,重5 公斤多,枣花大都是莲花形,中间接一粒红枣,有单瓣莲花形的,也有双瓣的,枣花供祭祖,花糕供祭神。摆上供案以后,在烛光闪烁下,显得富丽堂皇。正月初三以后,把这些花馍馏了招待客人。
春节蒸馍,还带一点神秘色彩,一般是小心谨慎,闲话少说。如有外人进来,一般也只说一两句吉利的话。蒸笼漏了气,发现后也不能大惊小怪,赶紧不声不响地封严。像“烂了”、“完了”、“不熟”、“黑”等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在蒸馍的时候是不能说的。没有蒸笼的人家,要事先约好借蒸笼的时间,别人正在蒸馍,不能去借。用后还笼时,必须在笼里放一个馍,以求两家富有,吃喝不愁。
从农历二十八到三十上午,都可以是食品“过油”的时间,有炸豆腐、炸丸子(肉丸、豆腐丸、菜丸等)、炸酥肉等,这就是所谓的“炸圪塔”。总之,这段时间过年的气氛隆重,女主人都是围着锅灶转,为的是过一个吉利的大年。再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个“节”就专指春节,无论日子平时再紧巴,这过春节准备吃用那可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