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飞鸟,在时空的环境里翱翔”这世界上有太多事我们不能如意,有太多机会总是抓不住。也许有时会追忆过去,但我从不后悔青春,因为有你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
1、那个叫三毛的女人
人生中第一次看三毛是我七岁的时候。那时我几乎已经把世面上所有童书和作文选阅遍,突然感到了生命中第一次“阅读孤寂”。于是我爬上我妈的书架,一眼看到丛书封面上那个长发披肩、透露着呼之欲出的洒脱气息的女人。
上世纪时,三毛的文字曾被很多嫉妒之人批判“写得太浅、根本没有什么文字上的才华和太通俗易懂不是真正的文学”。但我在小学作文课曾因引用她的一句“那种感觉,多年后才知道是感动”而被语文老师在全班大肆夸奖,奠定了我一生追寻文学理想不归路的坚实基础。
爱华阅读配图
三毛
后来我再看三毛,羡慕于她横走四方的经历,气愤于她小学老师的虐待,羡慕她与荷西的神仙眷侣关系,以及她的很多张在世界各个角落穿长裙的照片。然而,她最吸引我的,还是她骨子里的洒脱不羁、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向世俗妥协等品质。
写一部作品就像剥洋葱,剥到第几层最漂亮、呈现给读者,由作者自己决定。可有时剥得太狠,剥到最核心的部分,像《雷峰塔》、《小团圆》等,这时作者就不由得担忧读者是否能承受真实的自己。万一他们很讨厌那个过度赤裸的灵魂该怎么办?纵向看三毛的作品,她前期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是剥得不那么彻底的洋葱,也是读者最初爱上她的原因;后期的一些作品,《温柔的夜》、《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等,是剥得比较狠的洋葱。然而,近距离接触了她的灵魂后,我们依旧爱她。
看三毛的书,如果只阅读至“游记”层面,则显然是较浅的。三毛全集,读罢数遍,会发现那俨然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这种成长,是无奈、辛酸、悲情。因为生命中,有些成长是被迫的。
《背影》无疑是她作品中哀伤的一篇。那时荷西刚去世,三毛父母从台湾来陪她。在山坡的路上三毛看见年迈的父母拿着一束黄花缓缓走向墓园。他们固执地一定要步行,不让三毛用车子送。三毛就那么怔怔地看着他们的背影——“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她的心瞬时充满一种忧伤痛心的震撼。父母为子女的操心竟是一辈子的,这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止。
这篇文章看得我热泪盈眶。之后我进一步觉得,父母的背影,似乎总能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