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但丁就说过:“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知识无法填补道德的空白。”我们过去过度重视智育,现在付出了代价。
品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大仲马在《基督山恩仇记》中说,只有血洗得掉品格的污点,所以一个绅士名誉被污蔑时得去决斗。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的品格若有污点,他只有自杀和放逐两条路,因为社会上已无他立足之地。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说:“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然洗遍千江水,不似当年未污时。”
品格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品格的培养是长期观察、模仿、内化的结果,它是潜移默化的历程,无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中国人说“三岁定终身”,三岁的孩子还未进学,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仁厚、会不会替别人想、懂不懂礼貌,三岁就可以看出端倪了。所以“三岁定终身”应该讲的是孩子的品格。
品格不好知识再好,谁敢用呢?教育孩子的重点应该是生活习惯的养成、待人接物的礼仪,而不是斤斤计较考试考了多少分,让孩子误以为功课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我们一直极力想打破分数迷思,家长应该知道分数只是评量的一个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于乙校的五十分,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好。若能打破国人“考试最大,分数至上”的观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没有分数的压力,中国的孩子也会快乐很多,健康很多。
从大脑发展看儿童教养
前面提到内隐的学习,要了解人格形成的神经机制,必须先了解记忆的本质。我们过去的经验,不论多微小,对我们今天的人格都有影响,而影响的机制就是在记忆。
我们的记忆可分两种,一为内隐的,一为外显的。前者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的、也不知道怎么学的,如骑脚踏车,这种记忆就是得了失忆症也不会丢掉。后者为特意去学习的,如昨天把车子停在巷口,前天考试一百分等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证实,内隐和外显是不同的机制,而人格是内隐的,它直接储存在神经连接的突触上头,即使得了失忆症,他的人格也没有改变。
知道了记忆本质后,我们还要来看一下学习的神经机制。1992年实验者在猴子的大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即猴子看到别人拿东西吃时,它自己大脑中做那动作的部位也会活化起来。“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中国人说“见人吃饭喉咙痒”,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前成语说“东施效颦”,讥笑东施看到西子捧心,惹人怜爱,自己也去皱着眉,说心痛。其实从神经学上来看,这是很合理的。
在演化上,一个能取得食物、带来好处的行为,大家都会模仿,这是股市一窝蜂跟进最主要的原因。同样的“杀鸡儆猴”也很有效,看到有人偷窃,左手被砍断,自己以后也不敢偷,这是大脑的机制在作用。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所以一个孩子看到同学做某件事得到老师赞扬,他也会想去做;同样的,他看到别人做坏事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有好处,他一定会跟着做,这是为什执法要严,法律的执行若不彻底,反而增加贿赂机会。赏罚一定要公,不然纪律不能维持,因为相互比较和模仿是人的本性。
幼儿教育对人格养成的重要
知道了人学习和记忆的本质,我们就了解幼儿教育对人格成长的重要性,0~5岁正是神经连结速度最快的时候,5岁儿童大脑的活化程度是成人的两倍半,他们急速地吸收讯息,修改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面的世界。这段历程就是发展心理学家所谓的适应和同化,纳入外界讯息做为修改自己行为的榜样,修改自己行为以适应外面世界。
幼儿教育不是教识字,它是教品德。古人虽然不知道大脑里的神经机制,但是从生活经验上,他们看到了儿童行为养成的原因,知道身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成语都教导大人要“以身作则”,不然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还告诉我们孩子模仿的对象不只是父母,也包括环境中一切的刺激,所以孟母要三迁,孔子要说“里仁为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这些都是很正确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在讲求速度、生活享受的后现代生活不是这样了。结果是自己好的丢弃了,别人的长处又没有学习到。有父母以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现代的父母,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才能受教,目无尊长、没大没小时,父母的话也就可听可不听了。
阅读对品德的重要性
最主要是西方国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时机要趁早,所以鼓励家长在家中自己带孩子,由政府补贴母亲没有去上班少赚的零用钱,更鼓励父母假期带着孩子一起外出,一起体验生活。他们很少说孩子只要念书就好,别的不要管,因为只有从看到别人怎么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对象,才能由经验中体验出道理来。所以欧洲国家鼓励阅读,将前人经验内化成自己的。
阅读对品德的重要性在于,它都是从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从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为,而这行为是父母、老师、社会所允许的。故事的好处是它不说教,而是从细腻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鸣,使故事主人翁的行为变成孩子模仿的榜样。又因为孩子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同样的故事,这故事所要传达的意义便深植孩子心中,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妈妈说,她常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看到某个故事书中人物的影子。电视剧“楚留香”流行时,一个幼儿园五岁的孩子跟他的母亲挥手再见,嘴里说出来的是:“后会有期”。人格就是从这些周遭刺激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作者和读者不在一个时空线上,故事一定要有逻辑性,读者才看得懂,阅读无形中训练孩子的逻辑性,这一点是漫画无法取代的。漫画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跃式的,因为漫画只有四格或八格,要呈现一个故事时,必须取重点,牺牲很多中间的连接细节。因此,美国不鼓励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看漫画。他们教育部长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一、二年级是Learn toread(学习阅读),三年级以后是Read to learn(用阅读做敲门砖打开人类知识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