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有人认为,万芳的父母是见利忘义的人。假如你是这种观点的反对者,会用文中哪些内容去说服对方?(4分)
8.具体谈谈“插叙”的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3分)
9.朗读下面两个句子时,重音各应放到哪个词上?结合语境,说说理由。(4分)
(1)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0.本文开头、结尾的写法有怎样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6.示例1:记叙了在交往和支配财物方面子女(儿童)与家长(成人)之间产生的矛盾。
示例2:“我”把父母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又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要了回来,为此心中特别难过。
示例3:讲述了由“羚羊木雕”而引起的家庭矛盾与朋友间的矛盾。
7.示例1:一块点心,一盒糖,儿童可以自作主张送人,但要把贵重的东西送人,就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
示例2: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示例3:“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
示例4:“我”的父母反复强调木雕的“名贵”、“贵重”,万芳的母亲也认为木雕是“贵重的东西”。
8.示例1:写出万芳对“我”的无私帮助,为“我”要回木雕的难为情做了铺垫,加剧了矛盾冲突,使情节波澜起伏。
示例2:具体表现了万芳的做事仗义,为送木雕的在理和要回木雕的为难提供了理由。
示例3:交待了与万芳友好交往和送木雕的细节,完善了故事情节。
9.(1)重音放到“给”上,强调了“我”对木雕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为把木雕送人寻找理由。
(2)重音放到“全”上,承认自己有责任的同时,认为成人也有责任。(只答“成人也有责任”也可)
10.开头的特点:
示例1:对话开头,开门见山,造成了悬念。
示例2:不作铺垫,直接进入情节。
结尾的特点:
示例1:反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未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示例2: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