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①浦。
  
  【注】①芙蓉:荷花的别称。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B.“鸟雀”二句是说作者在天刚亮的时候窥见小鸟在檐头呼唤晴天。
  
  C.“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
  
  D.“久作长安旅”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梦归,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B.这首词即景抒情,而“荷”是全词关键,“荷”贯穿上下阕,情由“荷”生,“荷”是情所奇。
  
  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例如:消溽暑一呼晴一干宿雨一风荷举。
  
  D.这首词想像神奇,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
  
  3.周邦彦是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大词家,词誉极高。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首词上阕的“叶上”三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本小题主要考查能否准确理解词句。“侵晓窥檐语”是描写小鸟破晓时分在檐头窥视、啼啭,而不是写作者窥见小鸟在檐头呼唤。这两句描写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A、D二项有注解作。D项可参照第③小题题干语。C项“干宿雨”自然少不了风的作用,“叶上”二句上下本有照应,但就本句而言作此解即可。)
  
  2.D(本小题主要考查鉴赏能力。此项错误有二:其一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一语不符合词意,应是借向渔郎发问引出梦境。其二,评价为手法巧妙无误,说“想像神奇”则言过其实:以写梦境来抒发思乡之情,以及用“渔郎相忆否”发问。固然显示了词人丰富的想像力,却也未达神奇程度。ABC二项从不同侧面指出了本词的艺术特色。)
  
  3.答案示例:王国维的评价恰如其分,“叶上”三句确实写出了溽暑时节的清晨,雨后放晴之际荷花的神韵。这三句描写准确,刻画生动,一个“举”字尤其传神。词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旭日的照耀下,在晨风的吹拂中,荷叶上面昨夜的雨水已经不见踪影,片片绿叶洁净圆润,个个昂首挺立在水面上,精神抖擞,丰姿绰约。​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544171/518434199.html

更多阅读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札记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

风荷送香入梦来--周邦彦《苏幕遮》一课,按照“主问题关键词”的角度来解析,可设置两个主问题,一是“荷之神理”表现在何处,二是为何要“梦入芙蓉浦”。只有两个关键词:“风”与“梦”。一、第一个问题之前,可以设置一个更抽象的问题导入对“

文化考据·苏幕遮词牌的来历 苏幕遮词牌名

苏幕遮词牌的来历今天听一位高中一年级语文老师讲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就词牌之来历,所讲语焉不详。不免又起考证之心。“苏幕遮”是古波斯语的音译,初译“飒磨遮”,意谓披肩之巾,在古龟兹国(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苏幕遮 范仲淹翻译

苏幕遮①【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

《苏幕遮》赏析之碧云天,黄叶地 词碧云天黄叶地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这首词黄升《花菴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苏幕遮怀旧赏析

【古典诗词欣赏(一五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窦凤才【原作】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声明:《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练习及答案》为网友永远的珍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