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节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过法,那么,端午节我们怎么过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京的具体情况吧。
端午节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个大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 “三大节”,因为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帐贴讨债,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端午节是全国性的民俗节日,北京是首都,地处北方,又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所以在节日民俗事项中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色。
北京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营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最受欢迎的是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体察民情,测试人心,该官扮成卖油翁吆喝:“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老汉不但不买还提醒卖油翁算错了帐。油卖完后,卖油翁对老汉说:“你是好人,端午节时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灾。”老汉随即告知乡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
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北京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利用各种节日普及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 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 “百草王”。
乘水临风,“辟毒”游玩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却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结伴同往负担是很大的,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