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那鹌鹑有哪些养殖的知识呢?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怎么养殖鹌鹑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鹌鹑的养殖方法孵化
鹌鹑可用孵化器人工孵化,第1-6天孵化的温度为38℃,湿度60%,第7-14天孵化温度为37.8℃,湿度为50%,第15-17天落盘到出雏器中,温度为37.7℃,湿度为65—70%。每间隔2小时翻卵一次,翻卵角度为90度。通风可以利用孵化器的通风孔。照卵一般在孵化的第5-7天进行头照,第12-13天进行二照。
饲养
雏鸟出壳后,等毛干后放到育雏箱内进行饲养,第1-3天育雏箱的温度为35℃,以后逐日下调温度,第7天降至32℃,第14天为30℃,第21天为25℃,第28天以后在22-20℃左右的常温下饲养即可。喂饲的原则是先饮水,后开食。
可分为单饲式和群饲式。单饲式即一个笼内饲养一只雄鸟或雌鸟,制笼材料可用铁丝网及竹木等,笼长9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隔成5小笼,笼底网孔大小以鹌鹑的粪便能通过,而脚趾不会踩入为宜,间距大致为1厘米。鹌鹑笼采食面网孔较宽,使它们能伸出头颈采食。笼外面挂食槽和水槽。群饲式即采用大笼小群饲养,以10只左右为宜。
饲料
有玉米面、米糠、豆饼粉、麸皮、鱼粉、骨粉、叶粉、食盐、青菜、昆虫等。饲料更多样化,营养要全面,可以选择品质好、适口性强、营养比较齐全、价格便宜、货源比较充足的饲料来组成配合饲料。鹌鹑食料以半湿料为主,每天喂食5次,每天每只给精料30克左右。鹌鹑喜温暖、怕寒冷。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舍内应加温,室温应保持在10℃以上。
疾病防治
鹌鹑生长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饲养鹌鹑比较简便。但是,鹌鹑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生疾病,常见的疾病有雏白痢、球虫病、溃疡性肠炎、白喉病等。
雏白痢是常见危害大的细菌性传染病。病鹑精神萎靡。粪便呈白色浆糊状。在病鹑饲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恶林均有一定效果。笼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温度稳定,防止过密拥挤。
球虫病为肠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鹑羽毛松乱,粪便带血。可将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或溶于饮水中。连服4-5日即可见效。
溃疡性肠炎这是家养鹌鹑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能力的疾病。鹌鹑弓背,双目紧闭,拉稀,双氢链霉素,泰乐菌素均为较好的治疗药物。四环素,呋喃类也有一定疗效。
白喉病多发生在梅雨季节,病鹑眼肿流泪,食欲不振。可将0.1%的二甲氧基嘧啶钠粉拌喂或溶水饮用。同时还应把病鹑的头在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马立克氏病也是鹌鹑常发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病鹑表现为精神不振,瘫痪,贫血,两翅下垂,排绿色稀粪。剖检时常见内脏型,表现为心脏、肺、腺体、胃、肝、肾、睾丸及卵巢出现单个或多个肿瘤。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对初生鹑皮下注射马立克疫苗效果较好。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包括急性败血症、脐炎、气囊炎、肝周炎、肠炎、关节炎、肉芽肿和卵黄性腹膜炎等。该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改善环境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犬肠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脐部和皮肤创口感染。杜绝使用腐败变质和受霉菌、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加强鹌鹑饲养管理,勤刷水槽及饮水器具,使用优质饲料,增强抗病力。
石灰脚病病原体为突变膝螨,多寄生在鹑胫部和趾部。病鹑胫部和趾部发炎,有炎性渗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黄色结痂。严重时可引起关节肿胀,趾骨变形,行走困难,生长受阻,产蛋下降。治疗时可用20%硫磺软膏涂擦患部,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用温水洗去胫部和趾部上的痂疲,然后用0.1%敌百虫溶液浸泡4-5分钟。
支气管炎是鹌鹑支气管炎病毒(QB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特点是流泪、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鼻窦发炎,蔓延迅速,死亡率高。QBV通过接触及空气传播,火鸡和鸡也可能人工感染,但不湿临床症状。鹌鹑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50-100%。潜伏期4-7天。病鹑精神萎顿,结膜发炎,角膜混浊,流泪;鼻窦发炎,时有脓性分泌物,甩头;打喷嚏,咳嗽,呼吸促迫,气管罗音;肺、气管发炎有病变,内有大量粘液;气囊膜混浊,呈云雾状,有粘性渗出物;肝有时发生坏死病变;腹膜发炎,腹腔有浓性渗出物。常聚堆在一起,群居一角;时而出现神经症状。成鹑产蛋下降,生畸形蛋。患病期间在饲料与饮水中添加0.04%-0.08%的土霉素和金霉素,并适当提高雏室及鹑舍的温度,改善通风条件,可减少死亡。另外要加强防疫工作,严防带毒者与鹌鹑接触。
双球菌病是由双球菌引起的以拉稀、歪头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闭目昏睡,呼吸困难,羽毛蓬乱无光。多数病鹌鹑歪向一侧,不断倒地,人工扶起,歪着头又倒地,个别倒在地上采食。腹泻严重,排黑色粘性或白色稀便。有的关节肿大,腹部肿胀发紫。产蛋小或产软蛋、白皮蛋、棕色蛋,产蛋率显著下降。病程7-21天。病理变化有:体表脱毛处皮肤发红,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或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小肠壁增厚,肠管变粗,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斑点,有的溃疡面有高梁粒大小的黄色干酪样物,拨去干酪物可见红色的溃疡凹陷。肝脏肿大,被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黄色条纹。脾脏肿大1-2倍,有出血斑点。肾肿大3-4倍,色暗。输卵管发淡。防治方法:链霉素2g,用水溶液拌料24kg;0.05%的痢菌净饮水,均连用7天。间隔5天,再用上法连服7天,可治愈。在服药期,对舍及饮用具经常清洗消毒,保持鹑舍环境卫生。
鹌鹑的繁殖方式
繁殖于5-7月。雄鸟和雌鸟不形成固定的配偶关系,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通常到达繁殖地不久雄鸟就进行占区和开始求偶鸣叫,雄鸟在繁殖季节十分好斗。营巢于平原草地、农田地边或荒坡草丛、灌丛中。巢多利用地面凹处的浅坑,内垫干枯的细草茎、草根、草叶和羽毛等。每窝产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榄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锈色斑点,大小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鹌鹑的生活习性鹌鹑是一种候鸟,常栖居于气候温暖的地方,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迁徙时多集群。日本农林部曾有人给一些野鹑带上特殊标记,然后放回自然界去。以调查其活动情况,结果证实了鹌鹑的趋温性。中国国内两种野生鹌鹑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内蒙古东部繁殖,然后向南迁徙越冬。根据初步的调查与考证,两种野生鹌鹑的南迁路线可能有三条:从内蒙古和新疆直接南迁,分别到达辽宁、河北黄河沿岸和西藏吕都地区越冬;从昌都地区绕青藏经四川、陕西、河南一带继续南迁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昌都地区经云南、贵州迁至东南沿海地区。每年3-4月份迁飞回新疆、内蒙古等地繁殖。迁飞距离在400-1000千米左右。当然也有留在当地繁殖或局部迁移的鹌鹑喜欢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水草上筑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动。除迁徙时外,一般很少起飞,飞行时呈直线,常贴地面作直线低空飞行。叫声为响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节哨音,常被形容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黄昏或夜晚时鸣叫。被驱赶时发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离开繁殖地。迁徙时成群,多在夜间进行,白天则躲在草丛,灌丛中休息。《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则群飞,昼则草伏”的记载。它们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看过“鹌鹑的繁殖方式”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