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说?”堤防的风冷得紧,我握住领口等着。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下周就是他的生日,我想至少等帮他过完生日再说……。再怎么说,他都已经陪了我2年多,如果在这个时候提分手,会不会太残忍了一点?”Cherie 把剩下的啤酒喝完,一阵风将放在椅子上的铝罐吹走,她一脸歉疚像是在说并不是她的错。
慢一点说,他会比较好过吗?分手,有没有能让对方不难过的方法?
就像被甩的人想抚平心伤一样,提分手的人往往也希望能和平收尾,希望分开后还是朋友。可是,你们都曾经在这段关系里投入那么多,你们曾经在好多个脆弱的晚上相互依偎取暖,你们曾经对彼此如此重要……面对重要的失落,情绪的反应本来就是一种“重视这段关系”的体现,又“为何”要期待这份离开不要带来太多伤悲?
(爱华阅读配图)
分手,并不存在时间“点”
“她要离开,我并不怪她;可是我不懂,为什么她可以这么淡定地走?她好得很快、伤心很短,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她就没有真正在乎过我?”
其实许多人都误解了,分手从来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历程。之所以“好像不难过”,是因为在提出分手之前就已经难过好长一段时间了;之所以能够“无缝接轨找到下一个对象”,是因为在挣扎与犹豫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另一个停靠的地方。
他看起来比较好过,并不代表他不曾爱过,只是因为你的悲伤在预期之外,而他的失落已在计划之中。学者Lindermann 与Parkes 指出,“预期中的悲伤”(例如知道自己或亲人即将死亡),比起“突然得知”的人适应更佳,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因应这些伤痛。
既然分手并非瞬间发生,那么从爱变成不爱,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每段关系都有所不同,但心理学家Duck 发现,关系从挣扎到结束,还是有几个共通的历程:
■ 破损阶段
“我不知道要不要跟他说,说了好像我在怀疑他。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晚到外面接电话,我其实偷看过他的通话纪录,只是不想戳破,让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关系更僵……。”
在这个阶段里,你会常在反复的挣扎之中,不断从朋友、书籍、文章中探求答案,你开始针对这段关系进行“价值评估”——是否值得再继续经营下去?当不满与敌意已经无从再累积,终究还是得面对这个难解的问题。
■ 面对面阶段
“当我鼓起勇气跟他说,我很在意他和她之间的关系,他却说他们只是朋友。于是我终于跟他摊牌,说我受够了,不想继续了。”
这才是我们常“以为”的分手点。当两人之间的问题终于被摊开、被看见,你们终于必须面对3种抉择:一起解决,搁置不管,或是即刻分开。
■ 社会阶段
“这两个礼拜以来,我们微博上的动态一直还是挂着‘交往中’。他希望我暂时不要更改,因为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可是,他还是一直联络我,我们的关系也一直起伏不定……。”
在这段时间里,“朋友”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大的。Felmlee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如果你觉得朋友支持你分手,那你也比较可能真的结束这段关系。但很多时候,你其实很彷徨、不确定,可能已经说好不再跟他联络,可是却又因为怀念曾经的好,走过曾经一起去的地方,又舍不得、心软,反复分合。
■ 编造故事结束的阶段
“或许我根本没有这么爱他吧,我只是需要人陪伴。他并不是一个对的人,只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选择接受的同时,也开启了痛苦。”
这个阶段又称为“穿丧服”阶段,你开始为这段关系的更迭起落赋予一个意义,给你(或他)的决定一个合理的理由。此时,如果你无法将属于你们的故事好好完结,或是一味否认这个经验,可能会在往后的日子当中一再地反刍或后悔,觉得自己很糟才被抛弃,或是感到自私、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