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斯巴达是长久以来西方社会所崇敬的古希腊军事城邦。斯巴达所有作为自由民的男子都承担着服兵役的义务。除了奴隶以外的其他斯巴达男人,职业都是军人。斯巴达男性只要年满7岁,就得离开父母的怀抱,被送去过集体生活并接受军事训练。他们直到20岁才能离开军营,从事其他的工作。然而,研究男性心理的心理学家却指出,其实所有的男人都好像是出生在斯巴达一般。
现在的男人们不需要一出生就被扔到绝壁上测试生存能力,也不需要从7岁起就开始学习使用武器,那么为什么心理学家会那么说呢?
女人有了儿子之后,会因得到父母的特殊优待而产生自豪感。然而这种优待之中却包含着一种无言的压力,希望将孩子抚养成强悍的战士。即使是长期以来都强调男女平等的西方社会里的母亲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要求自己的儿子“像个男人”,要求他不能轻易流露出软弱的感情。
就以摔倒在地,腿上破皮流血的小孩子号啕大哭这种现象来举例吧。如果是个女孩子,父母会把她抱在怀里,哄道:“啊呀,宝贝儿,摔疼了吧。”但如果是个男孩子,父母则常常会说:“没关系,不疼!快爬起来,我们儿子最勇敢啦!”即使有时也会对男孩子说同对女孩子一样的话,但心里也还是会有“为什么男孩子还会号啕大哭啊”这样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在这微妙的心理活动中流露出来。男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警觉到,如果自己表现得和女孩子一样,就得不到父母的爱。
即便不是这样,那些天生脑结构里“同感”能力发育不全的男孩子也会让自己逐渐远离情感的领域,而日益接近冷静内敛的战士。
在东方社会,有时即使连小婴儿的哭啼,都会被指责:“男子汉大丈夫哭成这样真没用!”因此,男孩子们从5岁起就开始慢慢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的女儿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我骂了几句,就难过得大哭起来。而隔壁邻居的儿子在同样的情况下,被家长在背上打了好几下,却一滴眼泪都不掉。男女的差异也就在此刻产生了。
其实不仅是两性之间,男人在同性之间也被要求表现出强烈的男子气概。男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哭泣的那一个一定会被嘲笑,这是一种无须言明的规则。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疼痛、悲伤、孤独等情感表现出来的强悍的男人们……在长大成人的旅途上这一路走来,真的都应该去军队啊。这样看来,现代男人和7岁就要进军队的斯巴达男人相比,也没什么区别了吧。
男人们那么固执地讨厌去医院,其实也和“斯巴达症候群”有很深的关联。要他们联想自身的软弱,这可是万万无法容忍的。他们无法忍受动不动就因为一点点感冒发烧、腰酸背疼等小病小痛而上医院,这和“钢铁般的斯巴达勇士”的精神可是完全不符的。 对这些男人,“这种小毛病,去医院打一针就好了,赶紧走吧”这样的话多半会起到反作用。想将那些不把自己的小病痛当回事的男人们送进医院,就必须要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松懈对待,小病可能演变成重病,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强调一下去医院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大部分男人都会妥协的。
当我在准备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向很多男人抛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幸福吗?”然而,大部分男人和女人不同,他们对幸福与否往往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对幸福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心情愉悦的状态”,然而对于男人,他们会自问:如果没有任何成就,眼下所感到的快乐有什么意义吗?男人无法将这种疑问从心里驱除。
像斯巴达战士那样成长起来的男人们认为,现实的成就只能用在与世界的战斗中所获得的战利品来体现。所以男人们对“幸福”这样的词汇似乎是很反感的。他们认为所谓幸福,是那些没有战斗力的人掩饰自身软弱的借口。 大部分男人都觉得,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的权力、名誉和金钱才是好东西。对男人来说,获得这些东西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要为平凡的现实生活赋予意义并甘之如饴,男人会比女人困难。
举个例子来说,一男一女坐在咖啡馆里正在用笔记本电脑随意地上网,他们两个人看上去都很享受此刻的悠闲时光,然而,他们在心理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满足感。女人在心里想:“有好喝的咖啡、好听的音乐、好玩儿的网络相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生活有此享受,真是幸福啊!”
然而男人心里想的却截然不同。“对面那个男人用的电脑已经是三年前的旧款了,这可没法跟我相比!这里所有的人肯定都在羡慕我用的最新型的笔记本!”
斯巴达战士在用黄金炫耀自己的能力时,能够拥有强烈的存在感。相反,如果没有华丽的战利品或履历可以证明自己强大的战斗力,男人就会显得委靡不振,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希腊战神阿瑞斯是强悍和永不示弱的象征,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阿瑞斯的神殿,正因如此,他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有任何软弱的表现。
如果你的身边正有一个炫耀着假战利品的“战士”,请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吧。他或许只是一个没有实力战斗,只能在后方搬运补给品的羸弱奴隶而已。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