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方法
1.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织纹螺本身并无毒,其致命毒性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使织纹螺体内产生一种名为“石房哈毒素”的有毒物质,5-9月份为毒性高发期。
2.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共报道织纹螺中毒事件55起,中毒人数433人,其中48人死亡。
3.织纹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其毒素主要来自摄食的有毒藻类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并在其体内富集而被毒化),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多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4.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尖细,长度约为1至2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至1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5.“每年春夏,织纹螺毒性更大。它引起中毒的主要是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死亡率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织纹螺在福建相对多一些,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尤其是春夏之交。“织纹螺的毒性非常大,一般吃一颗就可能中毒致死,它的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刘定康直言,“织纹螺主要会给人带来麻痹性症状,慢慢使人的神经系统麻痹,甚至会麻痹呼吸系统,造成呼吸衰竭而致死。有的人在食用时,一边吃一边就有反应:舌头、嘴角开始发麻,说话变得口齿不清,整个面部直至全身麻木,非常可怕。所以特别要提醒大家,织纹螺不仅春夏不能吃,在其他季节也是有毒不能食用的。如果要吃,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