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 节气起源和时间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时间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起源 节气起源和时间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5792371/631146825.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含义 立春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

二十四节气 的意思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 百科内容来自于: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中国农历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

声明:《二十四节气起源 节气起源和时间》为网友一盏煽情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