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初入园时,由于一下进入全陌生环境,没有家人的陪同,往往会产生种种不安全感,造成恐惧。由于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条件的变异,便流露出无助感。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建议家长可以先从感情,环境,心理,技能,作息等多个方面为宝宝做好准备。
在入园前期,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多接触学校的老师和小朋友,对幼儿园产生感情,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愿望,在平时可鼓励宝宝多和邻居,或和小伙伴交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先让孩子参加亲子早教活动,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入园前,家长最好制定一个和幼儿园生活时间接近的作息安排,让宝宝尽早“适应”入园的环境,同时通过参加亲子学堂,在家长的陪伴下,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帮助宝宝适应集体生活,培养独立性,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家长能更了解宝宝的强项,激发他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弥补宝宝的弱项,使宝宝在今后幼儿园的出色的表现中有成就感。为了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家长要尽早训练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如独立入睡、安静坐好用餐,学会洗手,能主动表示大小便,穿脱衣裤和鞋子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还要从物质上为宝宝准备一些必要的上学礼物:如手帕、衣服、袜子和玩具。
切忌在入园前用一些恐吓的话对着宝宝说如:“你不听话送幼儿园!让老师管”,“再不乖送幼儿园”等等之类的话。引起宝宝的逆反心理,抗拒上幼儿园
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有的家长对送孩子入幼儿园自己就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眼泪汪汪,孩子不肯去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依依不舍。当孩子央示"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带我回家吧。"时,家长就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幼儿虽小,对家长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孩子察觉到家长的依恋感和动摇心态就会强化他的要求,更不愿上幼儿园了。
家长要认识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便是让他进入了儿童小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在当今,我国城市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小伙伴交往的机会,易于形成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让孩子到幼儿园,进入儿童小社会,在与伙伴交往中和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能培养起关心他人及与人友爱、互助、分享等良好的社会心理品质。在这方面的发展是家庭环境无法替代的。
另外,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也是给孩子一次适应新环境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去承受这种锻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孩子日后成长也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所以,家长应该具备理智的爱,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 "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 另外,家长要多和孩子谈些幼儿园的趣事,还应多和老师联系,把孩子在园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告诉孩子,如说:“老师说你吃饭有进步了!”“老师说午睡睡得很好!”……以强化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良性感受。目前,每家每户大多各自住在封闭的单元住宅中,邻里间很少来往。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地区的,有三五个孩子时,家长就可以互相联系,带孩子彼此串串门或相约在双休日共同到效外或游乐场玩耍。孩子在班上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儿园去,并能缓解分离焦虑。
一般说来,只要坚持送孩子入园,两三周后孩子就可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但也有少数孩子比较难适应,这部分孩子大多是平日绕膝于家长周围和外界接触太少,或是家长过于呵护、包办,使孩子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对于这类幼儿,家长首先要在家中注意克服那种呵护、包办的教养方式,其次要与班上老师取得密切联系,相互合作,针对孩子的不足方面,双方配合教育。在此过程中,家长还应留心注意观察孩子的进步,即使有小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有效的强化。比如,家长可在家中贴上一张 “宝宝进步了”的表格,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将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进步表现,用贴上奖励标志方式鼓励孩子,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将有助于他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进而愿意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