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是在一定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由于河谷岸坡在动力地质作用下迅速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冰川、融雪活动所产生的堆积物或火山喷发物等形成的自然堤坝横向阻塞山谷、河谷或河床,导致上游段壅水而形成的湖泊,一起和爱华网小编来看看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吧!
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原因
堰塞湖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堰塞湖形成区域内有江河流过,且河床宽度不是很大,尤其是山区的“V”型河谷更有利于堰塞湖的形成;
2、在地震、降雨、融雪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下,江河岸坡的山体有发生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可能;
3、河道上游必须有充分的水源条件或极强降雨的汇流条件。
过程
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质。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的主要类型成因分类
1、滑坡型堰塞湖
滑坡型堰塞湖是堰塞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江河两岸的山体发生滑坡堵塞河道形成。而导致山体滑坡的原因可能是地震、降雨、融雪、人类工程活动等等。
滑坡型堰塞湖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堰塞区域大,阻塞河段长;
(2)堰塞坝方量大,坝体高,蓄水鲢大,回淹面积广,溃决危害也更大;
(3)堰塞体存留时间长;
(4)滑坡堰塞体以土石混合型居多,渗漏方式破坏的少,以漫顶导致溃坝的多。
2、崩塌型堰塞湖
崩塌型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降雨、风化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导致江河两岸的山体发生崩塌,阻断河流形成的。
(1)崩塌型堰塞湖一般是以大块石、块石和碎石堆积为主;
(2)堰塞体结构较为松散,抗渗能力差,易发生坝体渗流;
(3)堰塞坝通常规模中等,留存时问长,若大块石较多,则不易开挖泄流渠;
(4)破坏方式除漫顶溃坝外,也易发生渗流破坏。
3、泥石流型堰塞湖
泥石流型堰塞湖通常是由于地震、降雨、冰湖溃决、融雪等原因引发泥石流堵塞江河形成。
与滑坡型堰塞湖比较而言,泥石流型堰塞湖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堰塞坝坝体较小,存留时间短,有时甚至不会形成明显的堰塞坝;
(2)坝体物质含水量高,流动性强;
(3)对河道的淤积作用强,溃决风险小。
形状体积分类
1、串珠状分布的堰塞湖
一个堰塞湖溃决,很可能在巨大洪水冲击下,形成一连串的溃决。一连串溃决之后就有物质和能量的放大效应,越到后面越危险。
2、松散土组成的大规模堰塞湖
堆积体以松散土为主的相对比较容易溃决。与之相比,由物质组成块石多一些的堰塞湖,比较稳定,近期相对来说没有风险,给后期处理留下了时间。因此这种堰塞湖最危险。
3、大体积堰塞湖
大体积短期处理难度非常大,加上路不通,重型机械上不去。
危害程度分类
1、高危性堰塞湖
形成堰塞湖以后,河道完全被堵死,所以在堰塞湖内水流是只进不出,这样湖内的蓄水越来越多,而堤坝又不稳固,很有可能在几天后甚至几年后垮塌。这时候巨大的水流和能量被释放出来,其结果就是产生剧烈的水灾。尤其是地震所造成的连珠式堰塞湖,坝体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接连垮塌,其破坏更是不可估量。
2、稳态型堰塞湖
堰塞湖形成以后,河道并没有被完全堵死,或者有其他的通道导致河流改道等,使水依然可以流出,这样就在堰塞湖里面水流保持进出的平衡,而同时形成的堤坝比较稳定,那么这样的堰塞湖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一般把这样稳定存在100年以上的堰塞湖,成为稳态堰塞湖,这类的堰塞湖一般不会造成什么灾害。
3、即消即生型堰塞湖
一般指地震时河流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物质阻塞形成的短时堰塞湖,而这种堰塞湖坝体非常不牢固,所以很快就被积累的湖水冲走。这种堰塞湖水量较小,能量较小,所以一般而言危害也并不很大。
有学者做过统计,大概有只有极少量的堰塞湖会一直保持不溃决的状态,形成稳态堰塞湖;而在短期内(10天)发生溃决的堰塞湖也仅仅不到一半的样子。这样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堰塞湖都会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后形成高危堰塞湖,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胁。
堰塞湖的主要危害堰塞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堰塞湖上游的淹没灾害;
2、堰塞湖溃决所导致的下游异常洪水灾害;
3、堰塞湖的泄流或溃决都会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也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使河道改道;
4、堰塞湖泄洪后残留的堰塞体在强降雨的作用下转化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很高。其中尤以堰塞湖溃决对下游造成的洪水灾害危害最大。
堰塞湖的危害十分巨大,堰塞坝越高,蓄水就越多,破坏力就越强。而且堰塞湖灾害还具有滞后性和历时相对较长。堰塞湖从开始蓄水到溃坝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的。
看过“堰塞湖有什么危害”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