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和楚国是公元前六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他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军事,任用大军事家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楚国是南方大国,也是长期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因为内政腐朽,又与周边国家唐国、蔡国等国不和,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后,想趁机大举攻打楚国。
孙武认为,楚国疆土比吴国大,人口比吴国多,尽管国力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但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大。吴国连年打仗,军资消耗过大,应该等待更好的机会。孙武还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
吴王采纳了孙武的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吴军就派出一支部队袭击楚国边境,楚国国王不问敌军虚实,总是派大批军队迎战,可是等楚军出动后,吴军便往回撤。楚军一从边境回撤,吴军的第二支部队随即又攻入楚国边境。吴国这样轮番袭扰楚国长达6年时间,致使楚国军队疲惫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
公元前506年,吴军认为攻打楚国的时机成熟了。由于当时楚国的兵力仍然数倍于吴国,统帅孙武决定采用快速作战的方针。他挑选精壮士兵数千人,以急行军的方式,秘密挺进到楚国的边境。
毫无准备的楚王得到消息,急忙派大将囊瓦和沈尹戍率领全国兵力迎敌。双方在柏举(今湖北安陆一带)展开决战。沈尹戍向囊瓦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正面设防,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迂回到吴军的背后,然后对吴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这是楚军击败吴军的最好途径。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
可是在沈尹戍率部队出发后,囊瓦听信部下的的谗言,害怕战争胜利后沈尹戍的功劳比自己大,就擅自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率向向吴军发起进攻,结果被孙武打败 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忙率领军队赶来救援。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包围了沈尹戍的军队。在无法突围的情况下,沈尹戍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头向楚王报告。 楚昭王听到前线部队打了败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属逃离国都。消息传到前线,楚军立即涣散,吴军攻入楚国国都。后来,楚国大臣申包胥逃亡到另一强国秦国,在他的游说下,秦国派兵攻打吴国,吴国才从楚国撤军。
柏举之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争之初,吴国只有3万兵力,而楚国有20万军队,但楚国用兵无方,采用了错误的决策,终至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