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桃花源民俗拐枣树下捡白面

  每到夜晚,桃花源山林里常常传来“喔喔”的叫声,听来叫人毛骨悚然。这叫的是一种野兽,谓之“白面”。

“白面”,又称果子狸。亦称“花面狸”、“白额灵猫”。哺乳纲,灵猫科。它大小象家猫,但较细长,四肢较短。体背灰棕色,从鼻端到脑后以及眼睛上下各有一种白纹,故俗称‘白面’。腹面灰色或淡黄色。栖息山林中,善攀缘,夜间活动,嗜食谷物、果实的和小鸟、昆虫等。肉可食,味鲜美,其鲜美程度,是任何兽肉都无法比拟的。肉又香又甜,常常用来宴请佳宾。

桃花源的山林中,就出没着这磁一群“白面”。这里的“白面”不是捕捉的,而是在拐枣树下“捡”的。

拐枣,即枳具,也称金钩子、鸡距子、枸。鼠李科。落叶乔木,叶广卵形,具三大脉,边缘有锯齿,夏季开花,花小型,带绿色,聚伞花序。果实近球形,干燥。花序分枝扭曲,熟时肉质红棕色,味甜,供食用,亦可酿酒。因它的花序七弯八拐,象鸡爪,故又名拐枣。

桃花源里就有几棵高大的拐枣树。每当经霜以后,风一吹,树下掉的遍地都是,这时游人便一枝枝捡来,摘其花序肉食用,甜甜的,带着一股淡淡的酒味。因为肉质中的葡萄糖经过空气发酵的作用,便变成乙醇。这时,就是在拐枣树下捡“白面”的好时机。

成熟的拐枣也吸引着“白面”。晚上,它从山林中窜出,“嗤溜嗤溜“地爬上拐枣来便没个完。等它肚子胀得鼓鼓的,再也吃不下去时,它的身子便眯得十分笨重,根本从树上爬不下来。于是,它只得铤而走险,从树上往下跳,往往摔得个半死,晕晕乎乎,足足一个小时后,它才能从晕死中醒来,一瘸一拐地朝出林中窜逃。人们就是这时乘“白面”跳下拐枣树摔晕的时刻,揿亮手电在树下捡起一只只“白面”。

也有的“白面”不上树,就在树下寻食那些掉落的拐枣。这些可算是“白面”中聪明的一类。但是它们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拐枣里的葡萄糖已转化成乙醇,吃多了就会醉的。人们同样可以在拐枣树下捡到醉得昏迷不醒的“白面”。

“白面”当然不如人类聪明,如果将拐枣那圆而干燥的种子捡来作水泡上几天再饮其水,具有解酒的特效。那些“白面”乘将醉未醉之时喝几口这样的水,定然可以免遭此灾。

但“白面”毕竟是“白面”。年复一年,在拐枣成熟的季节,人们每年都可以在拐枣树下捡到那些摔晕的和醉倒的“白面”。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桃花源民俗拐枣树下捡白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6149671/363824618.html

更多阅读

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

北大教授俞孔坚:找回消失的桃花源(图)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铁铮 时间:2007-03-14 [评论]《桃花源记》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桃花源.溯缘 桃花源记官网

桃花源.溯缘文/柳絮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缘分,我居然能在这阳春三月,来到梦寐以求的湖南桃源县的桃花山中,有幸成为陶渊明笔下的那位“武陵渔夫”,一游陶公描述的桃源仙境了。顺着一路欢歌,潺潺流淌的桃花溪;绕着亭亭如盖,夹岸争奇的桃花林;我

中考文言文同课真题汇集《桃花源记》卷 中考课外文言文真题

一、(09广东省)(一)(8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轧神仙--苏州民俗和民间信仰调查金煦 神仙靠信仰生存吗

轧神仙———苏州民俗和民间信仰调查金煦   (图片来自网络)一苏州有个风俗,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市民和四乡农民都到老阊门里桃花坞附近的神仙庙去“轧神仙”。传说这一天是吕祖诞辰(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神仙在这一天要化身为乞丐、小贩,显迹

冀州田园棉文化园印象 双龙桥田园印象酒店

去冀州田园棉民俗文化园,算起来有三次啦。每次到文化园,都有新的收获和提高,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感慨。一上田园棉,是去年9月份的事。当时有朋友提议:去乡下的田园棉生态餐厅看看。我顾不得远途的奔波疲劳,赶紧上路。九月的天黑的较晚,大约晚

声明:《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桃花源民俗拐枣树下捡白面》为网友似雪的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