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付出才能得到,付出才有收获?
我们来理论下这个伟大的假话吧。先从这2个地方开始:
1、那些擅长付出的人,好像并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们会把自己累得半死不活,哀声怨气,自己不开心,别人也不开心。似乎这些“付出型”的人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付出的本质,就是把关系切断,把对方推开。
2、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会不会想默默的离开这个人,或者是为了照顾他的“付出”而委屈自己为他付出,最终受不了还是想离开。
现实是,玩付出的结果,常常不尽人意。
2、付出不一定得到,得到不一定付出。
付出就是为了一个人一件事而去做些什么。得到就是这件事、这个人给了我们什么。这两者看起来是相关的,但又不是绝对相关。因为我们有太多付出没有过得到,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关系中才会有这么多怨。抱怨老板、恋人、朋友对自己不够好,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也有太多得到却没有付出过,以至于我们常常感觉不应该得到或得到的时候惴惴不安。
付出的时候没得到,就不用多说了吧,花了两块钱买了彩票没中奖的时候多的是了。多说说得到不一定付出。我们网课有个学员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她说想学游泳的时候有个朋友想教她,她不敢接受,所以就花钱找了个私教了。因为她觉得:又没有为别人付出,就不该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朋友请我吃顿饭,我也会惴惴不安,总觉得这个得到没有付出就不爽,一定要反过来回请付出之类的。
从物理规律上来说,所有的得到都是有付出的,只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付出。所有的付出也是有回报的,只是我们的付出的量不足以形成回报的质。就像你对墙做功3牛顿,墙没有反应不是不回报你,而是你没有把力加到50牛顿。
3、我们对他人的付出,存在两个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外在动力就是我付出的动力是你,想为你做。当我是在为你做的时候,我就期待伴随着回应。这时候我把付出与得到做关联,划了等号。比如说我做家务、为你服务、照顾你,我为你付出这么多爱,你就要给我回应。如果我得不到,我就不付出了。如果这个世界允许不公平,那我更愿意这样:我少做一点或者基本不做,你就可以为我做很多。
这时候的付出,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回应,就会激发我们自我保护的愤怒,以抱怨、失望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是:我为你做了那么做,你怎么能……
这里有两个动力会把人推开:1.强迫。我们的付出带着期待,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抱怨、失望等情绪都是一种强迫,这种强迫就是你不按我的期待去发生,我就耍情绪给你看,你要么就在这接受我的情绪威胁,要么就离开不看。我想正常人的潜意识都想离开来应对被强迫。2.计较。想得到的付出里含着很多比较而计较,在付出与得到之间默默的比较,比如工作量和工资之间的比较,为爱人做家务与得到的赞赏之间的比较等,这些计较也会被感受到而想躲开。
内在动力则是我为自己而做,不与得到做关联。我做了是因为爱,是因为我想做,我开心。如果能产生了回报就是多出来的。这时候是我自己的动力推着我去做了。就像是太阳对人的付出,太阳是自己想发光,然后顺便照到了人。这时候的付出是不含太多期待的。甚至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付出。
是的,很多付出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付出,因为那是内在动力的驱动。事实上后来朋友请我吃饭的时候我都是坦然接受的。因为我开始相信自己是值得的。我的存在本身就一种付出。比如带给他们快乐、新思维、突破、安慰、借钱等力所能及的事,这都是存在的功能,无需刻意。
有时候我们不去为别人做,反而觉得难受。比如说去追求心爱的姑娘,看到心爱的人在受苦,看到雪地里有人在推车,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做些事情,来让自己心里踏实,因为有爱。
这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些认可、爱、赞美,都是多出来的,我们都很欣喜。这种付出,只是从效果上看起来是付出,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选择付出过,我们的第一动力是为自己付出。正如我说出一些话,如果你听到了觉得有益,效果上是我在为你付出。但动机上,我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文字的热爱。
实际行为中,我们与他者产生联系,会是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结合,同时存在,各有一定比例。因为我爱你,因为我想做,所以为你做。同时我也想得到一些回报和认可。但这两者比例协调不好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对工作和对他人莫过如此,我们爱的程度和需要结果的程度,决定了我们对于付出的感知。
4、付出是因为没有了爱
先讲个被丛改编了的故事:
某一天,一群小孩在一块空地上踢球,跑着吼着,不亦乐乎。完事的时候一个老人过来说:嗨,孩子们,你们在这里玩耍,真是带给我很多快乐,我很感动。为了报答你们,我想给你们每人5块钱,你们天天来玩好不好。几日后老人说,收入下降,只给每人3块吧,孩子们勉强的踢了一个下午的球。再后来,老人说,只能给1块了。于是孩子们说:只付出1块钱,就想获得我们的表演,没门。
我们假设老人真的是享受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的,那么孩子们的踢球就是对老人的付出。一开始完全是内在动力,是孩子们在享受自己。有了钱的介入后,动力开始产生转移。直到外在动力大于内在动力的时候,孩子们的付出动力已经完全产生了改变。这个动力的改变就把踢球这件原本快乐的、享受过程事变成了一件很累的、为了结果的事。
很多人能共患难,像患难夫妻,因为付出是为了自己的梦和爱。一旦发达了,却不行了,因为付出开始为了得到了外面的钱。
假如孩子们一直踢下去,我猜他们会有很大的抱怨:我这么累死累活的为你付出,你怎么才给我这么点钱。老人作为老板、恋人等你付出对象的象征,他是会有很多不满意的,他会觉得跟你的关系开始疏远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找不到内在动力去付出,而用外在动力付出呢?
两种情况:内在的爱不足,外在的拥有匮乏。
从这里我们就推导出了两个残忍的结论:
1、当你在付出,却没有足量的内在动力,是因为你真的不够爱,才会推不动你去做。也就是说,你在说付出了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在说我不爱你。所以我才选择了把付出说出来,强调我付出了,生怕被你忽视了。我们为什么会强调一个事实呢,因为内在的匮乏。不是匮乏付出,而是匮乏爱。所以我要通过说出其实我付出了,是爱你的,以掩饰内心匮乏的爱。
2、我并不相信你会爱我,不相信自己会得到,不相信自己值得。所以才会想通过付出的手段来得到。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不爱你,所以我不相信你爱我。可是我又想你爱我,我就要玩一点手段来得到。又不想显得太自私,就要用不自私来反向掩饰下。而付出这个游戏,就是最恰当的了。
这两个动力,已经足够把他人推开了。
5、什么才是真的付出?
心理学家常教人说:你喜欢苹果,他喜欢香蕉。你不要把苹果给一个想要香蕉的人当成付出。
可是问题是:如果我不够爱你,我哪来的香蕉?我这么缺爱,我想要的苹果谁给我啊?我给你苹果,只是因为我想通过付出来得到苹果。我连苹果都没了,哪有力气有香蕉。
我们内心没有爱的时候,就会看不到对方的存在,而沉浸在自己的匮乏感里。我们会强迫自己给出的,只能是自己擅长的东西了。
当我们内心有足够的爱的时候,付出才是件自然发生的事情。因为那是一种自我满足。并且我相信。我的爱,足以照耀你。
而这基于3个过程:1.我爱你、他,及我做的工作。2.我爱着自己,欣赏自己,相信并提升我的存在价值。3.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世界善良对待的。
第1个容易发生,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感觉这个事,不好说的。
第2个对有的人来说是有些难的,它取决于你的自我悦纳和自我欣赏程度。比如说,相信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付出,因为你的特质、经历、状态会带给别人很多安慰。接受别人的帮助就是一种付出,你的接受会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免于孤独,甚至会给别人成就感和付出的出口。爱自己的意思则是我愿意去实现我内心,跟随着我的心去表达我的爱,尽量的少去做些“应该”的付出。于是我做了很多事,但我并没有觉得我在付出,那并不是为你付出,那是为我自己内心的流动。当我做完的时候,我觉得坦荡荡,舒坦。至于你回不回报,真的没多大关系了。
也就是一个不缺苹果的人,才可能不记挂着苹果,才能看到对方需要的是香蕉。
然后就是你愿意相信你本身就是在被爱的,值得被爱的。所以你无需要通过别人做什么来证明。也相信自己的价值足以换来别人的爱,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别人对自己的好。因为你的存在,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意义。
那么当你付出的时候,你可能是在推开他人。你是不想付出,才意识到了自己在付出并喊了出来。你可以检查下你在做的时候,你的付出是为了谁: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来满足我?好怨你。
为你做这些事情,我实现了我心里的很多爱,我很满足,谢谢你。
或者说:你是享受付出的过程呢?还是想得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