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职员和我这样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工作、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事,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玩也玩得潇洒。 而我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爱华职场指南配图
这位职员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年轻人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有的中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因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差、纪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学生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束缚,就会觉得中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诗情画意……这些时候,空虚都可能会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人际交往中的3种心理误区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啬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这些主要有:
1 自私、自利,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大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价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高兴时,由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 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缺少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啬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 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3 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和敌意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者反则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对别人的广告过于敏感,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们深层的心理体验里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强词夺理的人面前, 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想别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产东真实的证据。有时则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别人,甚至屈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人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对于这种人,必须对 一个清醒的认识,新生自我,接受自己,无论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价值正是在于自身,并不随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这样,就能渐渐消除多疑心理,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