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谚中,虽有“四季春秋好钓鱼,入冬天寒主钓鲫”来说明温水性鲫鱼不像其他鱼种而在常年立冬后即便天寒水冷也仍可钓获,但在具体的施钓过程中,对天时、地利的选择和钓技、钓法上,还应注重以下八不宜,才更能如愿以偿,钓则多获。
一、选择好晴天,不宜钓骤冷
钓界有“夏钓阴天冬钓晴,五日阳光如钓春”这样一句谚语,如若出钓的话,首先要选择晴好天气,若连续几日晴天,效果会更好。倘若大气环流的天气,突然几天骤冷而使水温急剧下降,鱼会因这种天气造成的条件反射形成一种后天性的“恐慌”而暂时忍饥挨饿,潜入深水避寒。故此,入冬后,要是正遇上这种天气,即便闲着没事,也不宜出门垂钓。
二、选位钓阳面,不宜放弃阴
大家熟知的“冬钓阳”这句钓谚,通常理解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指一季中有太阳光照的日子;二是指这季中的任何时候,都应钓敞阳水面。
然而,通过实践,愚以为:前者,无可厚非;后者,有些片面。也就说,钓敞阳水面,只应该是有太阳时和老阴天,这里才显得比阴处相对暖和,所以鱼儿易聚,易钓。但辩证地看,即便有太阳,而在日出前,因寒雾笼罩,这些敞阳水面则受整个大气环流冷空气的渗透袭扰,就比岸边有背山高坎的弯道、有树竹干草的密林、有高大楼房的障碍这些有遮有挡的阴森处更直接、更深透地受到寒气影响而使水温下降几摄氏度。正是这样,按鱼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规律,这时,它们自然不会到敞阳水面的“重灾区”落巢归窝,而要潜入到阴森处的“平安地”栖息藏身。所以,在“冬钓阳”的同时,还不能放弃钓阴,这样才更科学,更实际。
三、水位要适当,不宜钓太深
“冬钓深”既是垂钓的一项基本常识,更是众多钓友的一直习惯。但要是把“深”简单的理解为 “深水藏大鲫,越深才越好”,就显得有些片面和脱离实际。因为水温虽有夏深则“凉”,冬深则“暖”而相对适合鱼类的生存环境这一科学道理,但水越深,氧溶量就相对减少。所以,接鱼类学相关资料显示和钓界前辈的经验表明,即便比较能耐氧的鲫鱼、鲤鱼,一般也只在4~5米深的底层栖息。如果是大好晴天的中午时分,尤其是鲫鱼,还会到更浅的地方游弋觅食。当然,这里所说的“浅”,也不会像春天那样太近、太浅,至少要在2.5米深左右,才是它们的藏身之地。
所以,冬季钓选位,如果不视情而定,只刻意地去钓深,往往都不会那么如愿。
四、喂料色香浓,不宜多淡陈
钓事中,在一定程度上,“诱饵”比“钓饵”显得更重要,正所谓“有鱼钓其后,无鱼诱在先”嘛。尤其是冬天,在鱼儿少游、懒动的情况下,诱饵既要讲究浓香,又要注重鲜色,以“香”和“色”刺激鱼的嗅觉、视觉,才能强力引诱它们聚集进窝。
要是诱饵不鲜艳,又没有什么特别香味,甚至是几天、十几天前的“杂烩”陈饵,且久不见鱼咬钩,就习惯性地多喂、勤喂。这种喂法,不仅因陈饵的异味、怪味起不到诱聚作用,相反,像撒把沙石一样的水声振动,只会吓跑窝子周边的鱼群。所以,冬钓的喂料,不宜陈、淡,而应艳、香。
五、钓饵用虫类,不宜面食型
淡水鱼的食性,一般都有夏秋偏素,冬春偏荤的嗜好。故有句钓谚称“立夏面饵钓草鲤,入冬蚯蚓好钓鲫”。
冬钓用虫饵,特别是蚯蚓,之所以比线虫、肉蛆、孑孓效果更佳,除了因本身含高蛋白,有种特殊香味外,更在于整体活用时,通过它在钩上不停地蠕动,更容易被鱼发觉而具有相当的诱惑力。相反,要是用粉质类面食饵,除了没有蚯蚓这种特殊的逗引效果外,还在于倘若过于松散、粑软,还等不到少游、懒动的鱼儿进窝咬钩,恐怕早就脱落雾化;要是质硬一些,虽可避免上述情况,但鱼儿又很不喜欢触啃这种“死丸”之饵。所以,冬季的最佳虫类钓饵是蚯蚓。但一定要坚持活用,且因冬季鲫鱼的“吃口”小,上钩时,还应注意挑小弃大,一般有火柴棍大小就最为适当。
六、诱鱼时间长,不宜勤换窝
冬季因鱼儿处于少游、懒动的冬眠状态,喂窝后,即便诱饵属于鲜色香浓的上品佳饵能刺激它的嗅觉和视觉,但至少也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一些时间才会有鱼进窝。这期间,钓者若按春秋季“鱼找吃”那样20~30分钟就想有鱼讯反应,显然有些操之过急,若因此就频繁换窝,往往是“人走鱼来,人来鱼散。越换越勤,越勤越乱。这窝那窝,鱼鳞不见。”
在实践中,笔者冬钓换窝时间把握的方法是:甲窝从撒喂到试钓两个小时左右,若还不见有任何反应,则可考虑换到同时撒喂了饲料的乙窝;在乙窝试钓30分钟后也无鱼讯时,再换到丙窝。如此往下,挨个试钓。当试出某个窝子有鱼,即便隔三差五才钓上一条,最好莫再“移情别恋”。毕竟是冬天,能够钓有所获,就算知足,再换,也不过如此,甚至不及。
七、浮漂信号弱,不宜等大讯
冬天鲫鱼咬钩特别温柔,即便浮漂同钩、坠、饵的沉浮力相等而使信号反应相当灵敏,但因鱼儿下口很轻,就是蚯蚓钓饵,漂目的信号,也很少有明显的“沉”或“冒”这种大起大落的表现。所以,钓者不管使用的是立漂还是星漂,都应注重浮漂的轻微动作,准确把握提竿时机。若再想等它“大起”、“大落”,往往会十提九空。
八、水深提竿重,不宜挑力轻
冬季钓点的水位,一般都比春秋季深。正是这样,一旦有鱼咬钩,提竿的挑力,就应比钓浅水相对要重,才更有把握提竿中鱼。因为钓浅水,钩至浮漂这截钓线因短而在提竿带线时,线在水层中的切水水阻就小。这样,即便竿梢上扬的挑力较轻,但它传动给鱼钩的“上提”穿挂力仍然会很容易刺进鱼嘴。
反之,钓深水,因钩至浮漂这截水线长,故在提竿带线时,水线在水层中的切水水阻就大。此刻,要是提竿挑力还是像钓浅水那样太轻,就减弱和缓冲了这截钓线传动给鱼钩的“上提”穿刺力速度和强度,使鱼钩不容易刺进鱼嘴而往往会出现“一顿”这种手感却难以中鱼。
注:更多精彩知识请关注爱华爱好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