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提倡才能教育法时曾经明白指出,每一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幼儿生活的全部活动,几乎都是在玩游戏中渡过;所以如果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让教育融合在游戏之中,父母再从引导小孩子游戏的过程,去培养、修正、引导小孩子正确的方向。
铃木镇一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维,写成一本《早期教育与天才》。在这本书里,他曾经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讲述如何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拉小提琴的动力。身为音乐家的铃木镇一,要引导学生来学小提琴的时候,一开始他并不让学生碰小提琴,因为他发现,若学生心理预期是被送来学小提琴的,心态就会变得比较严肃与抗拒。所以一开始,他不要让学生碰乐器,只要让小孩子听其他小孩子演奏和录音。而且,只要有学生来学习拉小提琴,他首先教会那位学生的母亲拉小提琴,然后小孩子的妈妈在家里拉小提琴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在听了别人的演奏之后,自然会产生“我也想要拉小提琴”的心态,最后毫无排斥的接受了小提琴的学习课程。当小孩子学习的心态,从“必须学”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态度的时候,学乐器就会变得像是游戏一样,练习三个小时的小提琴,就会像是玩了三小时的游戏一样。
无独有偶的是,提倡天才教育法的俄国教育学家塞德兹,也从游戏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学习。塞德兹在哈佛大学念心理学,原先从事的是精神疾病学的研究。他认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才是影响儿童会不会变成天才的关键因素,先天的遗传只是占了极少数的作用。让塞德兹远近驰名的,就是他的儿子詹姆斯·塞德兹,他的儿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从哈佛大学毕业,因为对于儿子的教养,让他深刻体会后天教养的重要性,继而写就了《天才与俗物》一书,从精神医学转向教育的研究。书里有一段陈述,可以看出他的儿子优异之处:
詹姆斯·塞德兹今年只有十二岁,却非常的聪明,那些让硕士生都感到头疼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都能够理解,也能用希腊语背诵荷马的史诗《伊利亚得》、《奥德赛》……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也都具有丰富的知识,也通晓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在《天才与俗物》里面,塞德兹揭露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的话,天才和一般人其实没什么差别。而且他认为,凡是那些按照某些既定传统和规定培养起来的、受到限制的、循规蹈矩的、内心压抑的儿童,长大之后都会是平凡人。这些为数甚多的平凡人,没有一个不是害怕批评,非常乖巧的,而且他们对于别人教授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在他培育小孩的时候,采取是让小孩子自愿接受的方法,而且塞德兹也认为,教育小孩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小孩子“背公式”,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游戏”。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以平日隐藏起来的才能,都会被激发出来。当关注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塞德兹将绘画、音乐、造型、语言、表演、智力、体育完全的游戏化,让小孩子在游戏的状态下,学习到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塞德兹透过游戏的方式,诱发了孩子全面性的潜能,从而培养出一个才十五岁就已经从哈佛毕业的小孩。
可是,是什么人的想法,激发了塞德兹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呢?就是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是德国的牧师,他对儿童的教育,提出的想法是“越早开始进行越好”。他曾经说过,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后会变成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儿童出生之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所以,“孩子天赋是有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却是有限的”、“只要教育得法的话,普通孩子也会变成不凡的人”。当时卡尔·威特处在20世纪初期的保守环境,这样的言论,饱受身边人士莫大的攻击,不过他仍然坚持他的想法,而影响、启迪了后续许多教育家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卡尔·威特在教育的思维和作法上,非常排斥片段、偏颇的训练,他认为只有精神和身体都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人们认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样说其实不对。我不喜欢没有兴趣和没有常识的人,我和妻子两个人协力培养儿子想象力、常识和兴趣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德行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好恶分明的特质。
卡尔·威特的幼教观点,就是往后相当知名的“全能教育法”。另外,心理学家大卫·艾肯也指出,儿童的幼年生活并不是靠观察、吸收去学习学习身边的事物,儿童是藉着游戏的方式去构建、了解世界。尤其对婴儿来说,透过游戏去学习世界的经验非常重要,因为婴儿总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累积自己对世界的经验。所以说,游戏让孩子隐藏的才能更好的激发出来,通过游戏我们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体验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