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的语言 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社会流行语的产生,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热点,以及风俗、 时尚、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具体、生动的反映。社会流行语的出现和使用,给公文写作领 域带来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公文中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流行语?又如何正确加以使 用? 就总体来看,近些年来所出现的社会流行语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情况:
①反映党和 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腐倡廉”、“扫黄打非”、“严打”、“希 望工程”、“菜篮子工程”等等;
②反映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如“市场经济”、“知识经 济”、“外资企业”等;
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如“卡拉OK”、“微波炉”、 “面的”、“家庭影院”、“寻呼机”等;
④反映人们生活观念、择业观念的变化,如—F海”、“第 二职业”、“钟点工”等;
⑤反映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如“上网”、“网吧”、“多媒体”、“互联 网”、“克隆”等。 大量的社会流行语的涌现,正是我们这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的投影。
公文作 为表述社会组织(集团)意志的文书,担负着治国安邦、传递策令、沟通信息、实施管理的重 要使命,它必然要涉及对社会流行语的使用,但具体如何使用,就要注意把握它的适用范围别和遴选而一概拿来,兼收并蓄。据此,公文中对待社会流行语的使用,从根本上讲是要遵 循规范化的原则,而规范化的真正含义不是限制使用,而是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吸收和容 纳,使之在公文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极大地增强公文的表现力。
具体来讲,要在公文中正确使用社会流行语,应当注意做到如下三点:
一、留心观察,勤于积累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约有7000条社会流行语 产生。面对既繁杂纷呈又丰富多彩的社会流行语,公文写作者首先应当注意留心观察,广 搜博取,并逐步加以积累,不厌其多。这是在写作时能够正确运用的基础。
二、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所用社会流行语的含义
每一条社会流行语都有特定的内含,但有些流行语的“名”与“实”相去较远,倘若不求 甚解,就难免导致错用。如“搜狐”、“雅虎”、“酒屋”等,仅从字面来看,人们很难将其与计 算机领域联系起来,就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菜篮子工程”等亦是如此,若不了解党 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代背景,也会出现理解和使用上的障碍。因此,弄清所用流行 语的确切含义,是正确使用的关键,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想当然”甚至人云亦云的做法, 是极其有害的。
三、要注意把握社会流行语的使用情境 具体是指:
1、那些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大量的社会流行语,因其代 表和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富有新意和表现力,故而在公文中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和运用,以极 大地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如“扫黄”、“打假”、“第三产业”、“市场经济”、“知识社会”、 “高科技”、“高品位”、“高消费”、“超一流”、“时代感”、“动感”等等,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 举。
2、那些术语化较强的社会流行语,在公文中应加以必要的阐释或说明,特别是在 法规性、指争性公文中,更应如此。例如北京市公安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北京地区“网吧” 安全管理的通知”。文中涉及了“网吧”这一流行语,由于其较为术语化,而且因是“通告”, 其所涉及的受文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在文中对“网吧”的确切范围和含的管理而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时,诸如“面的”、“卡拉OK”等流行语就要不可避免地被写 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使用无妨。
3、有些社会流行语的使用必须慎重,不能人文。这主要是指那些表意含混或者已被扭 曲了本义甚至含有不健康因素在内的一些流行语,诸如“士力地什饼”、“发烧音响”、“酷毙 了”、“很Q”、“帅呆了”、“伊妹儿”等等,如果盲目运用到公文中,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表意功 用,反而会令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使公文变得不伦不类,从而严重损害其质量和效用,贻 害工作。同时,这些流行语也与公文的性质要求格格不入,必须严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