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晚21时,沈阳,苏家屯的本山影视基地里,赵本山大叔搞了个收徒仪式,把大家给震撼了。
35位弟子,穿着统一的服装,整整齐齐跪下,赵本山偕夫人马丽娟,穿中式正装端坐高台。整个仪式历时90分钟,非常隆重,一丝不苟:35位弟子都要对师父和师母三叩首跪拜,其后是向师父和师母敬茶,还要朗声宣读誓词“诚信为本,善良为根,道德至上,从艺为民,勤学苦练,才艺求深,孝敬长辈,扶携同门,遵纪守法,德艺双馨,报答社会,永记师恩”。赵本山则向每个弟子颁发了写有“本山第几个徒弟”字样的证书和入门礼,还有一幅他本人写的“国法家规”的墨宝。
仪式缺失的时代
中国人久违这样场面壮观的仪式N年了。然而,这种二人转、京剧等梨园行当里常见的拜师收徒仪式,却让春晚小品王陷入众矢之的,网上网下的口水几乎把赵大叔淹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点像教主登基,很丑很封建!”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仪式却别有深意。“在专业领域,你属于什么学派,你从哪儿来的,你在什么位置,对每个人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非常重要。”心理学家贾晓明说。在中国心理学界,众所周知贾晓明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所以当她跟大家讲起自己去维也纳参观弗洛伊德纪念馆时,很多人意味深长地笑了。
“这就好像是一个认祖归宗的仪式。从心理上,人们需要专业上的归属,也需要一个仪式来有板有眼地表明这种归属。赵本山搞的认师收徒仪式,跟大学里的导师制一样,其实是没得说的。”但在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一个传统的拜师仪式为什么招致众多批评?
“这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投射。其实我们的内心需要传统的价值和礼仪,但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人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这种内心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于是就很反感。”贾晓明说。
“仪式是针对某一个心理现象、生活事件,具有固定内容、步骤的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贾晓明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仪式缺失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失传,就与仪式的缺失有关——仪式帮助我们坚守传承的价值,在情感和心理上有所归属。
也许痛感泱泱礼仪之邦的仪式缺失,有很多人尝试复兴中国古典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雷云曾身穿汉服在圆明园举行男子成人加冠仪式,西安60多名当代“仕女”身着汉服举行了古代女子成人仪式“笄礼”……
然而,这种在因特网的时代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背景中还宽袍大袖的繁复礼仪,总让人感觉不那么自然。贾晓明说:“这种对仪式的复兴太简单了。仪式是有深刻内容和意义的,只有仪式的形式,却未必具备仪式的内涵。”
给开始一个仪式
仪式的缺失,让我们对仪式缺少敬畏,认为仪式就是走形式。在生活中,一些应有的仪式能减则减,却不知道,它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关系。
5年前,Echo和建军结婚的时候,俩人还只是在深圳打拼的移民,当时他们都觉得,婚礼只是一个形式,不办就不办了。Echo却说自己很久都找不到结婚的感觉:“我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有明确,内心很混乱。”
证券分析师Sam则抱怨他的未婚妻安娜对婚礼有太多要求:“一个神圣的教堂婚礼,请她的所有朋友和我的所有朋友……我被她搞得烦透了,为什么女人这么喜欢形式?一个婚礼有这么重要吗?”安娜则说:“穿白婚纱的婚礼,管风琴乐的伴奏,像公主一样对我迷人的王子说,我愿意……这是我梦想中的婚礼,对我非常重要。”
是女人更喜欢仪式吗?“生活中,男人和女人都需要仪式,只不过,女人对仪式所赋予的情感和价值可能更多一点,仪式帮助女性在内心确立安全感。男人需要认识到,仪式对女性的意义、对关系的帮助。”贾晓明说。
对于Echo,她需要的婚礼具有多重意义:社会公示作用、新身份的确认等,而婚礼的筹备过程就是新婚夫妇心理角色转化的酝酿、准备过程。Echo缺乏这个仪式,也就在心理上还没有真正地确认新的身份,没有做好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准备。
而安娜想要一个神圣的教堂婚礼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在我们这个时代,外遇、离婚、分居越来越普遍——“一个神圣的教堂婚礼”不正是一个让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来为爱情作证的机会吗?“在这样的宗教婚礼中,有一个仪式是在所有的人面前,父亲亲自把女儿交托给另外一个男人。”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萨姆埃尔·勒帕斯捷(Samuel Lepastier)解释,“它象征性地表示了女儿和父亲的告别,也暗示着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终结。”
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时刻,我们需要有明确目的性、程序性的仪式,告诉我们新的生活已经开始,它会促使我们完成内心的转变。
给失去画个句号
再比如,失去的仪式。玲子16岁时,抚养她的外婆在山东去世,但那时她在天津准备高考,父母考虑再三没有告诉她。一年之后,玲子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她的人去了。痛苦像巨大的冰窟一样包围着玲子,直到玲子终于去了外婆的墓地……“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客体的丧失,而生者在亲人死亡后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贾晓明说。对于玲子,无法参加外婆的葬仪,让外婆的去世变成了创伤。
失去恋人的时候,我们却常常无所适从。影响中国一代人爱情观的《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去了恋人的故乡,在刻了他名字的栏杆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对恋情的告别。莉香被很多中国女孩效仿,失去爱情时,她们去了男友出生的小城或就读的大学……
也有人,迟迟不肯给失去的感情一个仪式。1年前,娟和男友心照不宣地分手了,两个人没有明说……但娟一直没有放下他,这让她无法开始新的恋情……
“跟建立一种关系需要仪式一样,结束一种关系也需要仪式。如果她想从心理上有一个结束,可以随时去创造这个时机。”贾晓明说。
创造自己的仪式
在丹麦电影《成人仪式》里,丽贝卡、索菲亚和克劳蒂亚3个高中一年级女生,刚刚经过传统的成人仪式。但她们需要自己的成长仪式来面对成人的恐慌:丽贝卡扮成一个妓女,去酒店会一个寻春男人;索非亚要和一个女孩子进行法式热吻;克劳迪亚必须亲吻同校一个书呆男……在传统的仪式之外,我们可能需要自己的仪式,也随时可以创造自己的仪式。
顾先生要和妻子离婚。妻子用尽力气,也无法挽回。绝望之余,妻子向丈夫提出一个要求:每天晚上,抱她上床,抱足一个月,离婚。一个月后,顾先生已经不想离婚了。这近乎奇迹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聪明的太太创造了两个人之间的一个仪式:拥抱!缺乏仪式让关系濒于险地,创造仪式让爱复活。
我们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婚礼。Sharon就是这样:她把自己和先生成长的照片、两个人在香港和上海之间的往返机票和巨额的长途话单做成幻灯片,以苏芮的《牵手》做整场婚礼的背景旋律……这样一场自己创造的婚礼仪式,是Sharon一生的难忘记忆。
每天早晨离家的时候,与所爱的人拥抱;一天工作结束时,在街角花店为自己买束花……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仪式,我们的心灵,需要仪式滋养。
过度仪式化是危险的
对于仪式,有什么原则是可以遵循的呢?
在可行的情况下,去完成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仪式,因为它是有心理意义的。如果没有条件拥有仪式,也应该有可替代的事件——它对你的心理意义是同等的。
仪式要有恰当的形式。赵本山的收徒仪式引起恶评,可能是因为在形式上,它让人们把其与“封建”的人身依附联系起来了,不够包容,也不够现代。
传统的仪式需要用现代的形式承载,符合人们对仪式的心理需要。太依赖仪式的形式感,反而淡化了仪式应有的实质意义。
不过度追求仪式。一个过度追求仪式化的人,如果他通常先迈左脚后出右脚,但某次他先伸出右脚才出左脚,他会修正过来,倒回来再从左脚迈起。对于仪式的过度追求是危险的,可能滑向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