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的财务工作之路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有梦之人,回望11年的财务工作之路,很难说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牛人真的很多,但是有一点强烈的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有清晰的职涯规划非常重要,再就是照自己想的去做。
我2000年毕业于铁道部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后自然回到了父母所在城市的铁路局工作,和父母离得近也是我的选择,因为自己是比较传统之人,父母在,不远行,现在看来的确是每年省掉了车马劳顿之苦,但其实这点在职涯选择上并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时在火车站财务科任职会计,在进入单位之前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毕竟在2000年的时候,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活跃,贫富差距也没现在大,在这种铁老大里面有个不错的岗位,面子上是过的去了。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真的是变化太快,2年不到,身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房价开始涨了,暴发户多了,越来越多的人跳槽了,说实话我也只有工作快二年后才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在这种单位的财务部门工作,看到了很多灰暗的不平等的东西,自己没有背景,不会阿谀奉承,我的出路在哪里。这其中也经历了冲击CICPA的失败,但是有一种感觉不断驱动我,要想在财务行业有个好未来,必须离开现有安逸的环境,找一个最能锻炼财务技能的地方磨练自己。
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开始关注招聘信息,当时的招聘信息和渠道也不够多,后来受一位朋友启发,因为当时的外企招聘很多是通过外企服务代理这样的机构进行,于是迈出了改变自己职涯的第一步,给外服打了个电话,递交了一份简单的简历,本来不抱希望,但不久接到外服的电话去一家合资企业面试,说实话来到这家合资企业还是有些失望,因为是偏向于重工业的制造业,环境和人的心态都不是我想象的外企,就是有几个老外而已。另外一个声音在问我:你是来做表面光鲜的白领还是来学本领的,后来还是下定决心做了下来,幸运的是我的上司财务部长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对我这样好学上进的下属也很器重,因为除我之外,其他都是原来合资前的国企过来的人,就这样跟着部长做成本,做预算,做分析报表,而且用的也是用的一种叫QAD的ERP软件,还有一点很重要,领导是EXCEL强人,在这里跟他学会了EXCEL的绝大部分功能。
在这家合资企业没有超过3年,期间也通过了中级职称,也报考CICPA,但终究没有正果,这时候我有四年的工作经验,对制造业的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报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实从进来的第一天就想着下一步要去的地方,那就是比较好的外企。这期间我也开始频繁浏览招聘网站,一方面寻求职位,另一方面也关注外企需要的职业技能,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同时我也报了比较贵的英语口语培训班,几乎是拿出了自己半年的工资,也参加了几场面试,最后一次就是一家500强外企,也是第一次去5星级酒店面试,面试的那个Finance Controller西装领带非常正式,我头天晚上的准备起到很大作用,最后英语交流的环节问到的问题基本是我之前考虑过而且有准备的,而且口语培训班的钱真是没有白花,后来人家说我的英语发音还比较地道呢。
就这样顺利来到了这家500强公司的工厂,从事成本分析工作,一直到现在做到了资深分析主管的位置(年薪20w),也就是在这家公司,完成了从一个会计到财务管理者的转变,外企除了有完善的流程之外,人尽其才,通过培训和实践去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是他们很大的优势,在这里,我接受了很多财务专业之外的软技能的培训,像Communication Skill(沟通技巧),Presentation Skill(表达技巧),Training the Trainer(讲师培训),这些都是很有用的培训,在这里一年后,我就开始给管理人员讲课,主持分析会,Lead 跨部门的项目,感受到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很大的成就感。
这期间也经历了中国区财务架构的变革,从分散式变革到集权式管理,也曾经想过离开,之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一个原因是我服务的厂长非常有财务sense(感觉),另外一个是我对公司的未来还是抱有信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在准备考MBA。
有人问我做财务的为什么要报考MBA,这也是我职涯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选择,就像是8年前选择离开铁路系统。我自己的判断,未来财务职能的发展呈现两个方向,一是偏重于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功能将逐渐往共享服务甚至外包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是侧重于业务决策支持(包括投融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业务伙伴关系,我自己的选择是往第二个方向发展,而自己不缺的是财务专业技能,尽管我没有CICPA或者ACCA这样的证书,其实你我都知道证书的最大效用就是一块敲门砖,而读MBA是我认为最能够帮助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需要的东西,而且作为财务高管,更需要的是对生意的理解、战略性思考以及如何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