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婴幼儿喂养,目前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孩子想吃多少,什么时候想吃,就得满足其需求。不知这种观点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那么流行。据我所知:我们曾在新生儿的的母乳喂养指导中这样倡议过。但并没有提倡其后的婴幼儿非得进行这样的喂养方式。
其实对婴幼儿进行无规律的喂养是非常有害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利身体健康。正常情况下,母乳在婴幼儿的胃肠道里需要2-3小时,牛奶需要3-4小时,而一般饮食则平均需要4-5小时才能完全消化。有悖于正常的消化功能,现在的喂养者常出于对婴幼儿营养的顾虑而自以为:只要给婴幼儿多喂哺,其就会长得健康。但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常常违反了自然规律,得到的结果常常是婴幼儿患上了“食饵性腹泻病”。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儿常易引起腹泻的原因,其实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是很少得“感染性腹泻病”。因而其腹泻并不需要应用抗菌素治疗,只需调整一下饮食规律即可。
2、 不利于疾病后的食欲恢复。婴幼儿生病时,由于食欲不振,养育者常担忧孩子吃得不够,而无规律地予以喂养。而且目前常提倡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这样更会造成婴幼儿食欲难以恢复。试想想,孩子的胃肠一直接受食物的刺激而没有排空的机会,他们怎么会想进食呢?千万不要忘记:食欲来自于饥饿。
3、 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从一开始就在固定时间喂养孩子可以使孩子体会什么是秩序,什么是规则。由于对秩序和规则的服从是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因此,对它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顺应秩序和规则,孩子必须学会抑制自己的需求并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自我控制就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延迟满足”。
曾有一项著名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具有“延迟满足”的幼儿园小孩,其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的成就比那些没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小孩更显著。同样的道理,目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培养孩子的高成就动机与其早期严格的自律训练正相关,而这种自律训练其实就是一种教会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做为生物个体,人类不可能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为适应生存,人体很精妙地形成了自己的生物节律,这种节律通俗说就是 “生物钟”。它时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的活动、饮食、睡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任何长期的干扰将导致对身心健康的危害。现代医学研究也明确指出: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病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不良行为正相关。
因此,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婴幼儿喂养,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婴幼儿的喂养方式,目前最提倡的科学方式是“定时不定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符合了生物规律,也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