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说“桃”
文/袁文良
我国是桃的故乡,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两千多年前沿丝绸之路传到了波斯(今伊朗),11世纪传到了阿拉伯国家,13世纪传入英国,16世纪传人墨西哥,1565年前后传到美国。而现在,中国的桃则是“香飘五大洲”了。
对桃这个味美可口的水果,历代文人墨客都注入了深情,并写下了令人叫绝的诗篇。晋代陶渊明就写有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把人们带入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唐代诗人高蟾在《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一诗中写道:“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短短四句,不仅反映出作者的当时心态,而且活生生地再现出桃园的晨景。宋代词人吴淑有一首《桃赋》:“果实多多,惟桃有佳,夭夭其色,灼灼其华。或成仙而益寿,或制鬼而去却,或美后妃之道,或报琼瑶之华。”字数不多,却把桃的价值说得明明白白。
而作为素有“占尽春光第一枝”之誉的桃花,不仅以其活色生香娱人感官,更以其兴谢枯荣撩人情思,因而诗人每有感触,或悲或喜,则形之吟咏,以寄心曲。如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桃花》一诗:“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仿佛在今人面前铺就一幅美丽画卷,让人看到桃花的艳丽与繁茂。现在读起来,也会感到生趣盎然,可谓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大林寺桃花》一诗,其构思显得异常奇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以情趣胜,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发现美”,人们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激情。
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一直把桃作为喜庆、长寿和幸福的象征,那白须白发的寿星老人手里托着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桃。我国民间有关桃子的神话传说很多,《西游记》中有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的故事:传说天上蟠桃共有三种各1200棵,前面的1200棵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果实微小,人吃了后“成仙得道,体微身轻”;中间的1200棵是六千年一开花、六千年一结果,层花甘实,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的1200棵则是九千年一开花、九千年一结果,紫纹缃核,人吃了“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对蟠桃的形状和色彩,吴承恩自有淋漓尽致的描述:“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三种蟠桃同年开花结果成熟之时,王母娘娘邀天上各路神仙到瑶池举行蟠桃盛会,不想蟠桃让看园子的孙猴子偷吃殆尽,而且把蟠桃会搅了个一塌糊涂,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西游记》的读者所喜爱的。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几乎处处都有桃,其品种多达800种以上。江西的“四月白”,北京的“五月鲜”,浙江的“六月团”,东北的“七月红”,南京的“八月寿”,山西的“九月菊”,都是比较有名的品种。河北满城有一种桃成熟于立冬至小雪期间,因而被人们称之为“雪桃”。山东肥城有一种名为“佛桃”的桃,熟透时揭开果皮,可把果肉吸吮干净,被誉为“群桃之冠”。
桃还是一种很好的治病良药,素有“桃养人”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说:桃可“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据科学分析,桃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和钙、铁、磷及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它性味甘酸、微温,具有美容护肤、清胃润肺、祛痰止咳、利尿润肠、生津去热等功效。而桃仁入心、肝、肺、大肠,有破血去瘀、润燥滑肠的功效,能活血行血、清散瘀血、去痰润瘀肠,对于呼吸器官有镇静作用,可止咳、平喘。
不过,桃虽好,但食用时也不可过多,要适可而止,而且要注意吃桃后不要立刻饮用凉开水,以免产生腹胀、腹泻等病症。那些平时内热偏盛、易生疮疖的人,因上火而便秘的人,多病体虚的病人以及胃肠功能太弱的人,也不宜多吃。特别是要注意最好不要给婴幼儿喂食桃子,因为桃子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婴幼儿肠胃透析能力差,无法消化这些物质,很容易造成过敏反应。
至于说桃仁,也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具有去血管栓塞的作用,所以可用于血管栓塞引起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用于闭经不通、月经痛、血压过高、慢性阑尾炎和跌打伤引起的瘀血肿痛等症状。但由于桃仁含有挥发油和大量的脂肪油,泻多补少,所以不要多吃,桃仁吃多了,可导致中毒,早期有恶心、呕吐、头疼、头晕、视力模糊、心跳加速等现象,严重者可导致心跳停止。尤其是孕妇,更不要食用。
通联:(450005)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