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话就好了,这样今天就是周五了。那今天是周几?”这道最近引发血雨腥风的题,与其说是智力题或者算术题,不如说是一道个性测试题,快来测试一下吧!
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话就好了,这样今天就是周五了。
句中今天是周几?
A、周三;B、周日;C、A和B都对;D、周五
请翻到文末,看性格测试的结果
如果觉得准,有兴趣知道原理,再看全文不迟
这道最近引发血雨腥风的题,与其说是智力题或者算术题,不如说是一道个性测试题
所以选择哪个答案都没有关系,它所反映的不是你的思考正确与否,而是展示了你思考的路径
我们现在分别把人群根据他们的答案分为A,B,C,D四型
之所以会产生无法彼此理解的分歧,是因为这道题不只是数学问题,还掺杂了语言学的陷阱
在此先科普一下能指和所指的概念
根据索绪尔语言学概念,语言有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分
举个例子:当说出树这个字(能指)的时候,听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树的形象(所指),但是每个人脑海中的树的形象未必相同,上海人会倾向于想到梧桐树(所指),北京人则是杨树(也是所指),杭州人则很可能想到柳树(还是所指)
或者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第一时间想到了tree(也是所指),继而浮现出了树的形象(还是所指),然后他想到的树也未必就是梧桐杨树或者柳树
所以索绪尔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
当我说“我”的时候,我的所指其实是我这个人,而你说“我”的时候(同样一个能指),你的所指却不是我,而是你这个人(所指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原题句中的昨天和明天都指向不一样的目标
昨天,它既可以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星期二),也可以指一种序列关系(今天的前一天)
明天同理,既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星期四),也可以是一种序列关系(今天的后一天)
我们暂且先把前一种所指命名为“数值化所指”,后一种所指命名为“序列化所指”
这四个标的之排列组合,导向了不一样的结果,然后分歧就出现了
而且处于分歧中的人们很难理解另一种思路到底是怎么达成的,于是就很暴躁
“怎么可能是周日啊!周日的人怎么算的啊!当然是周三啊!”
“分明是周日啊!为什么是周三啊,不懂啊!”
等等等等………………
淡定一下,我们先来看A型
A型的思考方法是:
步骤一:代入选项看看,所以先带入A. 周三试试看
步骤二:周三的昨天是周二(数值化所指),周三的明天是周四(还是数值化所指)
步骤三:昨天是明天,所以昨天是周四(数值代替)
步骤四:检验结果 —- 昨天是周四的话那么今天是周五没错啊
步骤五:得出结果,应该选A. 周三
总结:A型的思考路径是带入一个数值,然后将昨天和明天两者都数值化,得到昨天是二,明天是四,再用明天的数值取代昨天的数值,得出昨天的数值是四之后再利用序列化所指(即昨天是今天的前一天),推得虚拟的今天数值为五,即周五,所以A是正确的
B型,即周日型,他们的思考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步骤一:代入选项看看,试试看B. 周日吧
步骤二:周日的昨天是周六(数值化所指),明天就是今天的后一天(序列化所指)
步骤三:昨天是明天,所以周六是今天的后一天(数值代替+序列代替)
步骤四:检验结果 —- 周六是今天的后一天,那么今天是周五没错啊
步骤五:得出结果,应该选B. 周日
总结:B型的人思考路径是带入一个数值,然后根据句子顺序,只将昨天数值化,明天则保留了生活中更为常见的序列化所指,得出了昨天的数值是六之后再利用序列化所指(即明天是今天的后一天),推得虚拟的今天数值为五,即周五,所以B是正确的
A和B如果都是正确的,那它们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在三点
差异一:步骤二中,究竟是将明天数值化还是序列化
A型选择了一鼓作气把明天也数值化,B型选择保留明天的序列化因为只需要数值化昨天就够了,所以A型推得了明天的数值,B型没有那么做
差异二:原句中“今天”这个能指,既可以指“真实的今天”(所指一,亦即所求之解),也指向“周五”(所指二,亦即给定的今天),A和B 差别的另一关键,就在于在哪一步使用所指一,在哪一步使用所指二
A型推论中,一直到步骤四也就是检验的时候才将所指一替换成了所指二:“昨天是周四的话那么今天是周五没错啊”,这里的“今天”(所指二),终于不再是思考开始时候的那个“今天”了,那个“今天”,亦即得出了昨天是周二明天是周四的今天,是周三(所指一),检验之前,A型人一直在使用今天所指一
B型推论中,在步骤二的中途,替换就已经发生了:“周日的昨天(数值化)是周六,明天(序列化)就是今天的后一天”,这里明天没有被赋予数值,而只是被赋予序列关系。不过,用“今天”(所指一)得出昨天是周六之后,在使用明天这个序列化所指的时候,序列的基准就已经换成“今天”(所指二),即周五了
综合差异一和差异二,也就是说,在处理“昨天是明天”这个不可能的等式的方法上
A型选择了根据“今天是周三”(“今天”的所指一)的指示数值化一路到底;
B型选择了从“今天是周五”(“今天”的所指二)这个基准关系用序列关系逆推上来
还有差异三:步骤三中,究竟是保留“昨天”这个能指,还是将能指替换为已经得出的所指
A型选择保留“昨天”这个能指,B型觉得已经可以用所指把能指替换掉了。所以A型的句式里保留了“昨天是XXX”的格式,B型的句子里已经没有“昨天”这个能指了
这个差异表现了什么?说明A型人对语言没有怀疑,对语言格式的运用继承了数学的法则;
B型人潜意识的认为语言都是圈套,所以能指不可靠,一定要换成自己设定的所指才安心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
A型人和B型人思考方式为什么如此不同,因为他们的个性不一样
虽然能指既可以指向数值化所指,也可以指向序列化所指,两个所指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倾向于哪个所指,反映了思考者的习惯
回到树的例子,听到树,上海人想梧桐北京人想杨树杭州人想柳树,这是不同生长环境所导致的思维习惯,从而引发了不一样的思考结果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是倾向于数值化所指还是序列化所指,也取决于他的思考环境:个性
个人认为,倾向于数值化所指的人,更关心事物本身,倾向于序列化所指的人,则更关心事物与事物的关系。A型人会说: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啊!B型人会说:事情不但要看自己怎么样,还得根据别的事情怎么样来决定
非要找个宏大对应的话,这个差异就是科学性vs. 社会性
A型人根据他所认为被给定的任务,毫不犹豫的把昨天和明天两个能指全部变成了数值,然后他一鼓作气的又把明天的数值化所指代入了昨天这个能指,一直到检验的时候才更换了“今天”的所指,可见此前思考的时候,根本没有在意“今天”所指的可流动性。未必是没意识到,而是选择不在意它
“今天如果是周三的话,那昨天是周二明天是周四,这还用问么?!” + “昨天是周四的话,那今天是周五,这不就对了么,这还用问么?!”
B型人本能的优先保留明天和今天的序列关系,所以他都没有办法使用“这还用问么?!” 这样的句式,因为明天没有具体的数值,是会变化的。解答的达成是通过推论两头不停互相妥协达成的,而非根据一条基准以一贯之
所以,A型人偏科学,讲究实证,B型人偏社会性,讲究类比
那么C型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当A型和B型都很难看见对方的合理性的时候,C型人却能够认识到选A或B都是正确的?
答案是:C 的思维方式是纯数学,所以没有受到语言的影响
C型和A型的关键差别,在于如何理解“昨天是明天”这句话
(至少)在汉语中,当我们使用“如果甲是乙的话就好了”这一句式的时候,句子的主语是不变的,是表示期望甲能够拥有乙的特征
例如:“如果我是超人的话就好了。”
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我”能够拥有“超人的能力/属性”,可以飞可以刀枪不入,但是“我”的主体并没有变,我还是我,而并非我改名叫克拉克肯特,开始戴眼镜穿紧身衣套红内裤
所以A型人理解“如果昨天是明天就好了”这句话的时候,昨天这个能指被保留了,所指被替换成了明天这个能指的所指(周四),昨天便成为了周四
我们之前说过了,B型是把能指直接替换了,因为B型人不信任语言,参见《A和B的差异三》
而C和A与B 都不一样
C认为,“昨天是明天”这句话中既不需要考虑谁是主体(这是A考虑的),也不需要考虑所指能指的陷阱(这是B考虑的),只需要转化为 “昨天 = 明天” 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昨天 = 明天”和“明天 = 昨天”就都是一回事,于是:
设“今天”所指一(亦即真.今天)为A,“今天”所指二(亦即周五)为A’,可得:
A – 1 = A’ + 1 (今天一的昨天是今天二的明天)
或者
A’ – 1 = A + 1 (今天二的昨天是今天一的明天)
已知A’ = 5,可得
A – 1 = A’ + 1 –〉 A = 7, 亦即周日
A’ – 1 = A + 1 –〉 A = 3, 亦即周三
所以今天既可以是周日,也可以是周三,所以选C:A和B都对
看上去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