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张老伯体型瘦小,每日爱与三五老友相约茶楼喝功夫茶,尤为爱吃热腾腾、味道重的食物。不久前他因间歇性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就诊,进行消炎治疗后两周未见好转,经组织活检确诊为食管低分化腺癌。临床像张老伯一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对此,专家提醒:食管癌发病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广东就属于全国高发区,其中又以粤东地区尤甚,而注意饮食则是防范癌症的关键一环——如果爱吃腌制食物、少吃新鲜蔬果,而且酷爱火锅、滚汤等高温食物,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几率。
发病
粤东地区属食管癌高发区
“经胸部CT检查显示,张老伯的食管上段肿瘤长约3厘米,幸而没有明显外侵和转移。”胸外科教授介绍,医院为其施行了“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小切口食管癌根治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微创手术,术后张老伯康复良好。
教授解释,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虽然具体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怀疑与地理、水源环境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他介绍,食管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而除河南、河北、福建等省排在前列外,广东也是国内食管癌高发地带,尤其是汕头、汕尾、潮州、梅州等粤东地区,发病人数占广东省一半以上,专家分析认为这与当地居民偏好腌制食物、功夫茶和热粥等饮食习惯有关。
据统计,腌制食品的摄入量与食管癌的发病率呈正比。研究表明,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它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此外,摄入蛋白质和新鲜蔬果不足,易造成维生素、微量元素、核黄素和叶酸等营养素缺乏,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也是食管癌高发原因之一。
“咸鱼、咸肉、鱼露、虾酱、酸菜、火腿等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常有霉菌污染,霉菌在体内能促使亚硝酸盐和食物中二级胺含量增加,产生很强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类化合物。过量食用这类食物,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道癌变的几率升高。”教授说。
危害
食物过烫会烫坏食管增癌变
教授介绍,人的口腔、食管和胃黏膜的耐受温度为50℃~60℃,为避免烫伤口腔、食管黏膜,减少食管炎、急性胃炎、食管癌的发生机会,日常进食食物的温度应以60℃左右为宜,不可超过70℃,否则会烫伤消化器官,久而久之或引起受伤部位癌变。“这是因为食管的最里层是薄而软的黏膜上皮,过热的茶、粥和粗糙干硬的食物在下咽过程中易损伤食管上皮组织,久之形成慢性炎症或溃疡,愈合后可形成食管瘢痕狭窄,长期食管炎易导致黏膜上皮细胞恶变而发展成食管癌。”教授建议市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吃过于热烫的食物,像滚汤、火锅中的食物,最好稍微冷却后再进食。
其次,专家介绍,应严格控制酸菜、腊鱼、腊肉等腌制、烟熏和霉变食物的摄入量,日常饮食中多补充富含高蛋白、维生素、钼、硒与锌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预防食管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目的。
诊断
早期食管癌常被当作热气或咽炎
教授表示,早期食管癌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常自以为是热气或咽炎,往往自行吃中药、消炎药治疗。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现明显吞咽困难和呕吐,甚至消瘦和贫血等严重症状时才去医院就诊,但这时往往已是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提醒,如有以下较早期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
1.咽下食物时有哽噎感或停滞感:早期下咽食物时有不顺、停滞感,即在咽下食物时食管内像有气体阻挡一样。哽噎、停滞的感觉还与情绪波动有关,一般不经治疗可自行消失,但隔数日或数月又再次出现;
2.胸骨和剑突下疼痛: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烧灼样疼痛感,尤其是在咽下干燥、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时有明显疼痛,但进流质温食时疼痛较轻,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食管内有异物感:病人吞咽时食管内有不适感或异物感。病人常称用粗粮食物将食管擦伤,或怀疑有某种异物存留黏附在食管壁上,咽之不下且有不适感,晚期则可能出现呛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骨关节疼痛、颈部包块等压迫或转移症状及体征。
治疗
及早治疗 5年生存率可达50%
教授强调,像张老伯这样,进行性吞咽困难超过一周以上,就应及时到胸外科或消化科就诊,做钡餐、胃镜、螺旋CT或MR检查,有条件时还可做超声内镜、纵膈镜等相关检查,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他表示,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希望治愈食管癌的治疗手段,处于不同时期的食管癌,治疗的方案不一样。早、中期食管癌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局部晚期食管癌则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食管癌,特别是有远处转移者则是以放化疗为主。
“对早、中期患者来说,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食管癌的发生部位,可进行传统开放手术,但术后会在胸部、腹部、颈部分别遗留6~30厘米左右的伤疤。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发展,早、中期食管癌可采用全腔镜或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小切口的微创方法进行‘食管癌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此种手术组织创伤小、出血少,对心肺干扰较轻,手术并发症少,患者可较快康复。”
教授表示,目前临床来看,早、中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经合理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40%~50%或以上,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就诊以及是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