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范围以吐鲁番市为主,其形成过程是如何的呢?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吐鲁番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吐鲁番盆地的形成过程吐鲁番地区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 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北部为博格达山山麓;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
这里发现了远古时期的鱼类和恐龙化石,证明这里曾是一片大海,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变为陆地,盆地开始形成。
吐鲁番盆地经历了地质年代的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是一个逐渐凹陷的古老盆地,特别是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尔托乌拉山余脉横穿境内,把本地区分成南、北两半。
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鸟瞰吐鲁番盆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艾丁湖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地形,由三个环带组成。
最外一环由高山雪岭组成,北面横亘着博格达山,高耸入云,终年白雪皑皑;南边有库鲁塔格山;西面有喀拉乌成山;东南有库姆塔格山;可谓四面群山环抱。
盆地中环是长期以来山岭风化剥蚀,由流水搬运下来的戈壁砾石带。盆地的第三环带是最具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
这里大部分属于山倾斜平原,堆积着大面积细土质冲积物,因火焰山横卧在盆地中央,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的南北缘形成一个溢出带,造就了南、北两部分绿洲,成为吐鲁番盆地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础。吐鲁番盆地山区面积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59863平方公里。
吐鲁番盆地气候极度干旱,雨水极少,水流自然移运物的能力极差,故盆地中堆积物极其微小,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第四次新构造运动中,盆地中部又形成了一条由东向西的火焰山,由于这座低山的阻隔作用,从天山被流水携带下来的风化物质只能在山北积累,而山南就受到了保护,避免了堆积,因而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势。
吐鲁番盆地的地势特殊,四周环山,其北面的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在这样短的水平距离内,高差竟达5600米,堪称自然界中的一绝。
吐鲁番盆地概况吐鲁番盆地四周为山地环绕,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一段,高度都在3500~4000米之间。其中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南部的觉罗塔格山,一般在1500米以下。而紧邻盆地南部山麓的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却低于海面154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
如果以周围山脊线为界,面积50140平方千米,其中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千米,艾丁湖洼地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大陆的最低处,盆地边缘群山环抱,最高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
盆地中部低于海平面的约占4000平方千米,艾丁湖面-154米,湖底-161米。盆地中部有二列东西向低山,北为火焰山,低于900米;南为觉罗塔格山,约1000~1500米;两者之间为绿洲。
火焰山以此为天山南麓冲积扇,多砾石戈壁,地下水丰富,坎儿井(地下引水渠道)从此开始引水。盆地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吐鲁番城16.4毫米,托克逊城6.9毫米,北部山地300~400毫米,高峰有积雪,为盆地主要灌溉水源,故盆地三个主要绿洲(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均位於接近水源的中部偏北。
为提高水源利用效益,大多采用坎儿井灌溉。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逾3000小时,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5000℃上下;夏季炎热,6~8月份均温38℃以上。
吐鲁番市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1975年7月13日吐鲁番机场所测)。 光热丰富,所产葡萄、甜瓜、长绒棉等为著名产品,蚕桑也宜发展。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兰(州)新(疆)铁路通过盆地,南疆铁路起于吐鲁番,已通车至库尔勒。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特征吐鲁番盆地属大陆荒漠性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因此这里自古有“火洲”之称。
日照时间长,全年约3200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由于盆地气压低,吸引气流流入,这里也是中国有名的“风库”。达坂城吹下的春季风暴,每秒达50米,七角井吹下的大风,曾吹翻过车辆。
吐鲁番盆地属于独特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高温、多风。盆地内,年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强。火焰山以南夏季漫长而酷热,冬少严寒,风小雪少。春季升温迅速而不稳定,干燥少雨,风多力强。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温差大。与山南相比火焰山以北四季分明,冬多严寒,夏少酷热,降水量偏多。春、秋两季较山南长半个月。
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过地下粗砂砾层向盆地渗透过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间沟谷呈泉涌出地面,并汇成河流。河流两岸田园苍翠,风景秀丽,盛产瓜果,最著名的水果品种是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千米处的葡萄沟久负盛名。该沟长7千米,宽约2千米,横穿火陷山,东西两侧山峰对峙,沟内泉水欢流,果树丛生,清爽宜人。一行行参天白杨郁郁葱葱,满沟满坡的葡萄架层层叠叠,一串串葡萄如翡翠般嫩绿,晶莹夺目,被誉为“中国的绿珍珠”。
吐鲁番盆地夏季之热,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气候特别干旱,天上没有云彩阻挡强烈阳光热量,地面没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所以阳光热量得以全力用来升高气温;第二是吐鲁番的盆地地形,白天阳光热量不易向外散发。第三是这里海拔低,在海平面附近,是中国内陆干旱地区最低的地方。海拔越低则气温越高,平均每低100米上升0.6℃。
降水量
吐鲁番是中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干旱少雨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且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持续性降水少、多属于间歇性。山区多于盆地,山北多于山南,由北向南逐渐减少,且愈南愈少;无降水日数较长。同时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山北最多的年份可达76.8毫米(鄯善 1998年),最少的年份仅有12.6毫米(鄯善1985年);山南降水最多的年份可达33.4毫米(吐鲁番1998年),最少的年份仅有4.3毫米(吐鲁番1976年)。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
日照和蒸发
吐鲁番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年平均总辐射量5938.3兆焦耳/平方米,最多年6397.0兆焦耳/平方米,最少年5648.2 兆焦耳/平方米,年中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680.3-800.2兆焦耳/平方米,春季大于秋季。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为3056.4小时,年总日照时数最多达3349.6小时,最少2829.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9%。
吐鲁番气候干燥,蒸发能力强,平均蒸发量为2837.8毫米;蒸发量的变化特点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且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发量最为旺盛,4-8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5%以上。
看过“吐鲁番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