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三三,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四)

  在作品《三三》中,三三和母亲都有一个“城里”的梦。“城”成了三三与母亲的谈资,她们想象城的样子。而三三的城与母亲的城是不同的,更远,是有“二百个白衣白帽女人的城”。于是后来,母亲有希望三三进城,成为城里人。这希望是想让三三成为病少爷的媳妇。然而作品最后不如母亲的愿,病少爷最终还是病死了。因此,三三与母亲关于“城”与“进城”的一切想象都成了一个梦。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乡下人要想进城,只有通过嫁给城里人才能实现,否则,乡下人永远都是乡下人,进城只是一个梦。这是当时的社会。然而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进城去那是小菜一碟。不管是识字的人还是文盲,只要有点钱,坐上汽车,就可以实现“进城”的梦想。但是要成为“城里人”,乡下人是很困难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可是进城,不管是进本地的小城,而且是进到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城。我的表妹三三进城比我进城还要容易。我进城奋斗了二十几年,最终到大学读书。

  而三三她进城是那些在沿海打工了三五年的村里人带去的。到沿海地区去打工,是我村里人的梦想,因为钱能改变生活。而要像我一样通过求学改变生活,那是多么困难啊!因此,很多人都走上了这轻便的道路。然而道路看起来轻便,可是要挣钱那是很艰苦的。作为没有文化的人,只能干体力劳动;用体力去挣钱,这就是我村里人到沿海打工的宿命。

  但是不管怎样,我的表妹三三还是进城了。她不像沈从文的三三那样通过一种希望(或作为病少爷的媳妇)而成为城里人。我的表妹三三她有可能嫁到城里,成为城里人;也有最大的可能,就是嫁给家乡一起打工的人,从而是乡下人,永远是乡下人。我的表妹三三不像作品中的三三,进城是一个梦。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所以她轻而易举地就进城了。

  于是当我在阅读与联想中,在我的脑海里产生着不同的画面;这种画面是时代的背景。沈从文笔下的世界是无以伦比的,但相对于真实的世界,他有可能是想象的成分多一些,而真实的成分少一些。就我生长的经历,我从未有过像沈从文笔下的那种阅读感受。或许是我的阅历还不够,也有可能是时代的不同,导致自然环境的更替。

  在作品与现实中,人物的命运有时是相同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是因为它塑造的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和现实有某种巧合,于是让读者有种对号入座的感觉,从而产生欢呼之声。所以在每次阅读《三三》中,我都要想到我寨里的三三和我的表妹三三以及她的姐姐。这或许就是作品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吧!爱华转载请保留

  三三,让我们一起《聆听》吧:

  我曾经写过:“回到故乡

  我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我深刻地敬爱着的姑娘

  你是那样地完美表达

  你对我说你将做他人的新娘

  我聆听着大地上姑娘你的芬芳

  我故乡的土地上只有我泪水的猖狂”

  而在下着绵绵细雨的晚上

  如今只剩下我一个

  在为你写着诗歌

  我们曾经同在一把伞下

  冒雨走去荷花亭

  聆听着雨水打着荷叶

  我们拥抱接吻

  只是 无情的姑娘

  你的新郎是否像我一样

  和你诗意地在栖居

  和你在大地上的黄昏里

  感受着小桥人家流水

  这是我读书生涯中遇到过的一个让我深刻敬爱的姑娘。或许是由于乡下与城里是两个极端,所以我们尽管相处很融洽,但最终她选择的还是城里人。于是我突发奇想,我要像沈从文一样永远当一个“乡下人”。然而无可否认,沈从文的大半辈子生活在城里,他可以说成了城里人,还有他的妻子更是城里人,因此他毫无疑问是一个从乡村进城最终成为“城里人”的人。于是在塑造三三时,三三的“进城”也只能是一个梦,因为在沈从文的骨子里,他永远是作为一个“乡下人”生活着,所以三三“进城”的梦最终只会破灭。是的,我想:乡下人还是按乡下人的习惯安心地生活吧,城里人依然是你们城里人的生活。如果乡下人与城里人结合在一起,那么两极生活最终导致的是生活的不和谐。尽管有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美,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在我的感情世界中,我最终盼望的还是苗寨以及苗寨的姑娘。我只有在回忆着苗寨的一切才使我感到快乐,而城市让我产生恐惧与不安。

  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如果作为一个选择题让选择,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城市生活。城市是所有乡下生活着的人的梦想,有些下乡人到了城市,即使生活得非常艰难,他们还是那句:要死也要死在城里。面对这种情况,使我产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城里有什么好?为什么他们要死也要死在城里?我真难以明白。在我的眼中,城市是不适应人生存的。如果乡村生活能够让我一辈子安心,那么我宁愿选择它。然而,我作为一个唯一在他乡追求艺术人生的苗寨人,苦行者,求学者。我发现我的宿命是为了给这个苦难的民族松绑,给那些愚昧粗野的文化赋予文明的称号,给曾经的艺术空气弥漫着而现在逐渐消失的进行寻找和修补。这就是我的最大理想。是此现在,我只能用魔鬼的眼睛来注视着一切痛苦激流,只能让我平庸的身体面对着一切文化的痛斥,于是我是一个于视无睹的格格不入者,只能无所不求无所求,求我内心能够吞噬的文化骨头。所以我要诗意地选择乡村生活,那只能是我永远的一个梦。于是当我融入到城市中,我就感到颤栗。可是沈从文的“乡下人”的宿命:《三三》,他作品中都市与乡村离得最近的作品,终于还是将“城”与“乡”推上了遥望的两座山头,谁也无法跨到另一边。www.aIhUaU.com

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三三,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6841971/359901759.html

更多阅读

张镐哲《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1990年 每次呼喊你的名字

台湾乐坛有两位韩国歌手一位是姜育恒,一位是1981年留学台湾的张镐哲,先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后肄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在台湾成了家,演唱中文的歌曲,和中国人无异。 这首《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并非张镐哲首唱,首唱是李恕权

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每次呼喊你的名字原唱

《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作曲:姚凯禄作词:姚凯禄微风吹动你的发梢就像风的线条总是在我的眼里颤动微笑挂在你的嘴角汤漾我的情怀 总是叫我无法言语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诉你心中

第25节:第三章⊙年轻人,你的名字叫冲动(1)

系列专题:《职场戒律:别以为下一份工作会更好》  第三章⊙年轻人,你的名字叫冲动   我们经常说"冲动是魔鬼",而容易冲动的,一种是女人,另一种就是年轻人。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就跳槽,结果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没

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三三,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一克尔凯郭尔在《一个诱引者的手记》中写道:“每位少女都有其迷人之处,撩人的笑靥,狡黠的目光,渴求的媚眼,微微倾斜的头,嬉戏的性格,静静的忧郁,深沉的预感,极度的沮丧,尘世间的怀乡之情,未经忏悔而被宽恕的情感,风情万种的双眉,略带疑问的双唇,

声明:《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三三,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四)》为网友打扰了心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