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电影院看了《疯狂动物城》,印象最深的是狐狸尼克回忆小时候的片段。从小到大,他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警察,那一年,他对着镜子里穿着警服的自己笑,以为维护动物城的公平这个朴素的梦想近在咫尺,可是,当他想融入食草动物队伍的时候,他们却给了他巨大的偏见,给他戴上了“防咬”口罩。那是给予食肉动物最大的偏见,“攻击”和“破坏”,是他再也躲不掉的别人眼中的天性。于是,他收起了眼泪,伪装成了别人眼中假装强大和并不友好的食肉动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对偏见的定义是:人们一句有错误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或负向的态度。分解到具体的生活中,大概也没那么生动和有章可循,大多数时候,不过是更为主观,随心所欲而已。
我本来想写的题目是“偏见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后来我想了想,没有到达终点的人生,其实都谈不上结果。比如狐狸尼克,后来,遇上了兔子,后来,成了警察。但如果没有遇上兔子,那么,结局或许就会不同。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呢?就好像谁都不知道幸福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
不过,我终是要说,偏见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世间所有你遇到过的偏见都是会在一个人身上长长久久地存在的,就像是一个伤疤,会结痂,但永远不会消退。偶尔看到疤里细小的条纹,一字一句还是可以锥击胸膛。
? ??
我上的初中是我们这个城市最好的中学之一。这个好,除了环境好、师资好,还有家长也都很给力。我一直觉得一个学校最难改变的从来不是教学条件,而是一些无形资产。有了优质的老师,于是有了优秀的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升学率,又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到来,当然,还包括一部分位高权重以及挥金如土的家长,无可否认,他们无形中是可以为学校做贡献的。
交代一个背景。我们当时学校流行分类教育,也就是根据成绩,把学生从好到差分为A、B、C三类,A类占一个班的1/4,B类占一个学校的1/2,C类占一个学校的1/4。这个模式的出发点是因材施教,但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自主权。
在许多老师的口中,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我并不否认,我这一生也遇到过许多好老师,她可能在学校中并不起眼,甚至于没有一次“优秀教师”的机会就默默无闻地退休了,但我依旧会想起在学生哭的时候,她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是许多年后路过校园,以及可以想起的温暖。
我也并不想说,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对学生没有偏见的。
一个故事是,我们班上当时有一个很瘦小的男生,他父母身体有残疾,他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他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坐在了讲台前的一个无人区。每个老师达成了一种共识,他就是那个可以交作业,也可以不交作业的学生,只要保持现有的安稳,可以给他一张毕业证书。你可以认为老师没有很多精力,毕竟升学率在老师的面前,意味着奖金、荣誉以及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评价老师的标准,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的生计谋生。一开始,他其实并不知道,他每一次都会交作业,可老师几乎是很少批改他的作业的。一直到有一次,他去问老师一道数学题,老师没有回答他,拿着书夹就走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他瘦小的脸庞,眉毛轻挑了一下,仿佛在化解自己脸上的尴尬。从今往后,他就很少交作业了,当然也没有老师再关心他了。若干年后,我在街上碰到他,他低着头从我身边走过,人好像更瘦了。有朋友说,他不停地在打零工,过得清苦。
我记得当时我们语文老师某一天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有时间,我觉得可以为他批改批改作业,可我真的没时间,我觉得这个同学还是有希望的。说真的,这种给予希望又给予失望的话,听起来真让人心寒。
? ??
另一个故事,是我的朋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特别开朗的男孩子。我们在路上碰见的时候,他老远就会叫你,心情好的时候,把零食丢进你的帽兜。他很少哭,虽然我经常看到他被老师叫到班级门口批评。
其实,我一直很惊讶于,他为什么总是被排在C类学生中。到了初三,许多班级会开始按成绩分组,优秀生一组,中等生两组,差生一组。据我所了解到的是,他的成绩应该是在50人中的30位次。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他的班主任很不喜欢他。
你一定要说为什么,只能说,不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