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
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 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
圣诞节吃火鸡源于美洲。据说在1620年的圣诞节,大批来自英国的移民抵达美洲的朴里毛斯山,由于当时这里除了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火鸡外,几乎没有别的食物,于是便只好烤火鸡过节。
火鸡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又低,因此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圣诞节吃火鸡便从此延续下来,成为一种传统。
传统的圣诞大餐,在最早的时候流行吃烤猪、火腿,因为在天主教国家看来,猪象征着“富裕”。不论是早期的烤猪、火腿,还是后来的火鸡、三文鱼,总之都是以肉为主。
因为在靠天吃饭的时期,“饥饿”是常有的事,能在一年之尾享受一顿“大块肉”晚餐,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除了吃肉,圣诞大餐还是有红酒,这一传统形成的理由是:肉象征着耶酥基督的肉身,红酒代表他的血。耶稣替人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血肉之苦,是应该被纪念的。
圣诞红酒有特殊的喝法:
在酒中加入红糖、橘子皮、肉桔、桔仁、葡萄干等作料,然后在火上一边加温一边搅拌(注意不可开锅),最后淋上一点伏特加,起锅之后,一杯下肚,真是又香又暖。
在寒冷的圣诞,亲戚朋友互相走访,客人进门,脱了衣帽和手套,就忙不迭地来它一杯,何其温暖!
圣诞大餐的另一部分是甜点。如饼干、蛋糕等。这类食品一般在圣诞节前夕就开始准备了,一家人坐在一起料理制作,孩子们也最爱参与这类他们觉得有趣的事。
因为圣诞糕点可以按照他们喜爱的形状和味道来做。瑞典语系的国家在做圣诞糕点时,有一个类似于中国人包年夜饺子的习俗,就是在杏仁味的糕点里,故意放一颗完整的杏仁,谁要是吃到惟一的一粒完整无缺的杏仁,谁就是新年的幸运之神。
幸运之神当然是得奖品的,北欧人奖给幸运之神的经常是个带着红蝴蝶领结的小猪型大饼干;在荷兰和德国则是小黑人彼得,大小有一个手掌那么大。可见,在西方吃圣诞大餐不仅可以一饱口福,而且还可以领略一种极具情趣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