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1/3左右的上班族考虑跳槽。相对于中国香港和西方国家,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当欧美企业每年按部就班地为员工一点点加薪的时候,中国企业却愿意用20%至50%的加薪幅度抢夺有经验的员工。
香港咨询公司Community Business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1/3左右的上班族考虑跳槽。相对于中国香港和西方国家,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倒不是中国员工天生爱跳槽,主要是因为企业给员工的加薪幅度赶不上市场对工作经验的渴求度。当欧美企业每年按照本国惯例按部就班地为员工一点点加薪的时候,中国企业却愿意用20%至50%的加薪幅度抢夺有经验的员工。这个时候光用忠诚度来苛责中国打工族,似乎有点儿太片面了。换个西方人过来试试?
几年前,一家法资企业在竞争对手来到中国市场时,给中国员工平均加薪30%以上,当然,这发生在十几位员工相继加盟对手公司之后。据说这引起了法国公司总部的不满:总部在非议,凭什么给这些中国同事加这么多钱?我们已经10年没加薪了。这时候,欧洲同事好像忘了,中国的房价已经从30年前的免费住公房,涨到数万一平方了。
但当我向一位朋友谈论起这一“中国特色”时,他强烈反对,表示“这不能代表中国职场的情况”。这位友人就职于大连一家盈利状况良好的事业单位,27岁左右,属于骨干级员工,正苦恼于发展空间小、升职无望的“瓶颈期”。
我跟他说:你可以跳槽啊。他说:我根本无槽可跳,没有选择。
他根本不是没有选择。中国就业市场上除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这些体制内的机构外,还有大量市场化、双向选择的外资机构与民营机构,后者意味着充分竞争、不稳定、福利待遇由市场决定。大连也有大量的市场化企业,当然也是他的就业选择,只是他连看也懒得看一眼。
上班族爱跳槽的原因(爱华阅读配图)
我想起一个在央企做“国际贸易”的人对我描述的工作状态:每天4点就可以下班了。也会去和供应商应酬,但两家供应商也是央企,基本达成了和谐的约定:这单生意给A,下一单就给B。剩下来的无非就是面子上的需求:酒还是要喝,礼还是要送,生意反正一定会做。
在这样的环境中,苦恼于“发展空间小,升职无望”,就像儿女双全的杨澜(微博)抱怨“时间不够用”一样,是甜蜜的抱怨吧。不同的地方在于:杨澜意识到这是甜蜜的抱怨,而他们没有意识到。
中国职场有政府机构、半政府机构(如各种协会等)、民营企业、外企等多种“生态环境”,每种职业规律不同,甚至会影响到员工的生活方式及个人性格塑造。这种情况恐怕是西方职场中人很难领会的。我认识的一位做财经咨询的德国小伙,在被裁员后去了邮政局工作;化妆品公司做市场的一位法国小伙,后来在公立医院找了一份后勤工作。黑石集团的创始人后来成了报纸专栏作家,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一方面,中国职场中人对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转换缺乏想象力,一方面,又对某些职业的发展过于有想象力。比如:教授乐于上电视,乐于成为大众明星,而西方的教授通常对大众媒体十分谨慎,只愿在学术界的小圈子里混;作家乐于被官员追捧,觉得是件名利双收的事。
最近遇到一位50多岁的男作家,至今对当年市委书记登门拜访他的事感动不已,同时对如今作家追求书的销量之类的行为痛心疾首。而西方作家热衷于嘲讽政客,若被政客吹捧,当然也会暗自欢喜,但会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提出,希望你觉得他对这种“重视”很“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