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行业中的师徒关系,在我国非常悠久的历史。收徒授艺和拜师范学艺,在各行业中都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很传统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感情色彩,带有古老的行规、严格的流派和高贵的门第。这种观念使师徒关系不同于父子的血缘关系,又不同于正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它是以传授技艺和吸收技艺为纽带,通过目前自身的职业前景、以及相互的人生愿望以达到各自的基本目的。
我国从古至今就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之说,-这:“七十二行”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师承关系。尤其是商业娱乐、餐饮服务和技术工艺领域。这些领域的师徒关系是通过师承的形式,促进了其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积极动力。他(她)们起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的作用,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才。
在广大厨师中有严谨、具有责任感的师父,也有自由散漫、不我负责的师父。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作为师父既然徒弟已拜师,您也很中意,那您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您所知道的知识无私地给予他。
那么,怎么才能成为徒弟眼中的好师父呢?
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厨德有多高,厨艺就有多深”。也就是说,做为师父,您不一定非是烹饪大师,但您一定要有德高望重,徒弟才会尊敬您、学习您、效仿您
二、练就一身精道纯熟的烹调技艺,有德有艺,才能示范给徒弟看,才能服众、才能教育好徒弟、才能使徒弟屈服您、以您为楷模。
三、要以新颖、独特、不保守、不教条的思想进行教导,把本领完全教给徒弟,使徒弟做事不至于守旧拘谨,有开阔的创新头脑。出师后能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所有有志青年涉足于此行时,都希望能拜师淇这艺。历经几番周折后,终于得到了师父的认可,决定收你为徒,这时你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要懂得“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
那么,作为徒弟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向师父学习呢?
一、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真情实感地为烹饪发展尽一点力量。多了解烹饪传统文化,多了解烹饪发展动态,为自己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二,要兢兢业业、多干少说、追根究底、刻苦勤劳。古人告诫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广泛地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才有可能使技艺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要多思考、多动手、找出烹饪文化的不足之处,并能推陈出新。不能光理论不实践,纸上谈兵,要明白“眼过千启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真理。通过引进消化后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转化成另一种新的菜肴或是烹调方法。
一位严格要求的师父和一个勤奋好学的徒弟之间要建立互尊互敬、真心实意的师徒关系,关键在于随时随地的相互交流以及共同努力、并肩作战的协作精神。反之,师收徒、徒择师如有不当之处,师徒间的言语不慎、发生口角,会使师徒之间产生代沟、伤害感情,甚至关系破裂、反目成仇。这都是师徒间应该注意的。
近几年来,相继成立了许多以烹饪专业为主的高中等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打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打破了几千年来以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给厨师业的人力资源注入新的活力,也给人才教育带来了新的转变。再加上有关烹饪方面的杂志、书籍、和音像品的广泛传播,逐渐改变了厨师界的师徒关系,使人不得不思考并产生疑问:“学厨还需要拜师吗?”我个人认为厨师业中师徒关系是要有的,学厨师不可少。
“三人行,必有我师”!接受过院校正规培训教育的人在理论知识上非常丰富,但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光靠自己摸索着实践是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老一辈的厨师们虽然在理论知识上有些不全面,但他们在实践中却积累了一套纯属于自己的高水准的技艺操作模式。新一代的年轻厨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尽快糅合到实际操作中,最快的做法应该是拜师学艺。理论—实践—再实践,直至技艺炉火纯青。当然师傅应该始终还是我们的师傅。
厨师业是特殊的行业,特殊行业的特殊文化教育方式造就了这种特殊的师徒关系——不同于父与子的血缘关系,也不同于正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它是以传授技艺和接受技艺为纽带的师承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会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和完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