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去哪吃呢?”
“你决定吧,我随意。”
“周边这么多餐厅,就没有你想吃的嘛?”
“就是太多了才不知道去哪家吃才好。”
这样的对话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人甚至每天都能上演一回,是否有人曾想过,对那些经历了大锅饭年代的人而言,这就是自由。
我们都曾希望能够自主独立,甚至用叛逆来宣告我们的决心,而这些事情的背后是我们希望能自己做选择,当选择足够多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追求的“自由”,诚如上述所言,当选择足够甚超过你所预期时,你所获得的却不是“自由”,而是不知所措和束缚,为何?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带来的困惑吧。
越多选择,越难决定
美国一家大型的基金公司曾就员工退休工资的投资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向每个人介绍的基金总数每增加10个则参与的人数将下降两个百分点。假如,提供5种可选基金,参与的人数是100,当提供50种可选基金时,参与的人数却只剩下90了。
为什么?当你面对50种可选基金时,对你而言,你总想选到最好的,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下决定就变得越加困难,当你觉得难以抉择时,“明天再说”便成了你的解脱,明日复明日,哪天又能决定呢?
机会成本
丹·吉尔伯特在TED演讲中曾提到,我们判断一件物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与其他物品的比较。当我们能够选择的选项越多时,我们能够选到最好的机会越大,同时也意味我们需要放弃其他的选项。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我们四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你有几种选择呢?就业?创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就业的话是去国企还是私企,抑或外企?选择不甚枚举,但是你只能择其一,很多人哪个都想尝试,哪个都不愿意放弃,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于是就把选择权交给了时间,直到无法再拖了刚好碰上了哪个企业就去哪就业了,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如果是在30年前,毕业了就会被分配到某个企业去,一待可能就是一辈子,你还会有这些烦恼嘛?
即便通过几晚的不眠和挣扎,最终做出了决定,现实中,“如果当初我选择什么什么那就好了”这样的抱怨你还听的少嘛?这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总是让我们对做出的选择不满意,即便你做的选择是英明的,当我们面临的选项越多时,选项内吸引我们的东西也就越多,而这些东西都将转化为机会成本。
膨胀的期望值
当你的周边只有一家餐厅时,你会去指望它的菜能有多好吃嘛?这时你的期望值是很低的,你期望的不过就能排上队能吃上就可以了。当你的周边被无数家餐馆环绕时,你的期望就膨胀了,你就会开始期望菜要好吃,价钱要实惠,环境要优雅,服务要好,要有停车位等等。当你去过一家餐厅后,那还是很不错,但是你会拿来同自己的期望相比,这一比就成了“也就那样”。
曾在一副漫画中见过“如果你想要某个东西好点,就让它回到以前差的时候吧”,深以为然。怎么理解?就讲我们年幼时,那些年会为买了一件新衣服而高兴好几天,因为那时,穿兄长的旧衣服是本分,新衣服是惊喜。那么在现在工业极其发达的年代,想穿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能买到的最多也就是不比我们期望的差,这都很难,更不用说有什么惊喜了,因为你的期望已经比天还高了。
自我责备
我们回到大学毕业的问题上来,当30年前你毕业后,在分配的企业做的不顺心,没前景,你会怎么想?这都是政府的错,是制度的错,我没得选择。在现在有了选择的时候,当你在企业待的不顺心,不如意,你还有什么借口呢?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选项越多时,对自我的责备也就会越大,失望,后悔等也就接踵而至,这也是工业革命带来抑郁症增长的一个原因所在吧。
为什么要讲困惑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想,这不纯粹在给我添堵嘛?这诚然不是我想带给大家的。无可厚非,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选择权力和范围的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些我们的都深有体会,而我所讲的是在这好处背后的一些忧患,我相信一定有一个选项的数值,能让我们的好处最大化,不满最低化,但到底是多少?不知。
另外,讲了那么多的困惑,但我相信有很多人在这些困惑中依然过的是开心的满足的,那有没有一些窍门呢?某人不才,仅以个人之见,为各位提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别给自己机会选择。例如,男生买衣服,进门第一家看着还行,买了就走,相对满意程度肯定比女生强,不信问问。
(2)提醒自己得到的。人往往很奇怪,得不到时拼命要,得到后就不睬不顾,失去后又开始后悔,常回头看看自己获得以及付出的努力。
(3)知足常乐。当意识到自己的期望时,不妨试着降低点。
(4)相信选择的就是最适合的。我没说最好的,我说的是最适合的,就像结婚一样,爱的死去活来的反而不适合结婚,选择的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你的。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