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着迷与上瘾
我们常看见年轻人因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深感痛苦。丧失挚爱伴侣的症状包括忧郁、焦虑、失眠、哭泣、无精打采,失去胃口。没有兴趣参加一般活动,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有时还会生气、暴怒。我们也接触过许多戒除酒瘾或毒瘾的年轻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症状类似失恋的人。苦于失去关系的人和戒瘾的人显然有相同的行为:他们都上瘾了!不论是对药物或人上瘾,都会经历脱瘾的共通症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
爱,也是一种上瘾
上瘾很容易。健康的人如果长期注射胰岛素,身体就会逐渐失去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所以必须依赖外界的胰岛素来源,才能维持健康。长期食用高糖饮食(快速的能量来源)的人也有类似现象,会丧失自己产生能量的能力。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情感需求总是得到快速的满足,一直没有遇到挫折,也会有相同的过程,逐渐发展出理所当然的感觉,以为自己天生就有权利得到这种照顾。一直被爱的人(更准确地说是得到太多关注的人),很少运用自己爱人的能力,却有依赖别人照顾的情感需求,很容易迷上外界满足需求的来源。
会让别人在情感上迷上(上瘾)他的人,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感,以及生活缺少真正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依赖别人对他们的依赖。这种情形很常见,源于父母过度看重小孩,很少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目光。不幸的是,对父母和小孩来说,这种过度担心的养育方式其实是着迷的症状,并没有认可和肯定对方;这种父母需要小孩的情感、关注和顺从,才能维系生活的价值感。对孩子的着迷(一般人称之为爱),有时成为夫妻避免处理彼此关系问题的简便方法。《纽约客》杂志有幅漫画是一对勾肩搭背、看着卧室窗景的中年夫妻,搭配的文字是:“亲爱的,小孩现在都长大离家了,只剩下你和我对抗了!”
亲子的着迷式互动可以为小孩提供大量关注,但缺少认可,这种态度常常造成子女无法与人有效沟通,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低落,对别人发展出过度的期望,自己则有不切实际的理所当然感;与人建立感情时,会想控制、占有对方,为关系中的每一件事指责对方。不幸的是,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理想关系,情歌总是哀怨地唱着“我不能没有你”和“你照亮了我的生命”,所以“没有你,我该如何活下去?”爱情故事的典范(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我们自杀,而不是面对没有彼此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上瘾的次文化中,提供药物的人(“药头”)有时会被上瘾者视为妈妈,药头有时会免费提供兴奋剂,直到接受者上瘾为止。这个过程很像之前提到的例子:关闭身体本身的运转,让药物负责身体功能,提供幸福、兴奋或放松的感觉。一旦上钩,就需要定期依赖外界的来源。对药物和对人的上瘾具有许多共通之处,难怪脱瘾的症状如此雷同!
一旦药头成功建立上瘾的需求模式,就能控制对方。如果药头认为某个人不听话,就威胁不给药物,能使对方很快顺从。一段时间之后,瘾头越来越大时,药头就可以提高价钱,增加对上瘾者的控制。就像所有上瘾的情形一样,人的灵魂被腐蚀,丧失了自我。上瘾者的对策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是伤害自己的方法,他们可能威胁要换别的药头,换别的药物,或是威胁要自杀,包括象征性的自我毁灭行为(比如意外事故、身心疾病、失业或犯罪)。
爱的馅饼理论
许多人认为爱可以用各种方式切割、交换,就像馅饼一样:一大块给伴侣,差不多大的一块给小孩,较小一块给工作,更小一块给朋友。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给别人多少,又得到多少回报,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亦即期待的)分量,就会开始紧张、嫉妒,随时讨价还价,为了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而发狂。越来越执著于公平分配时,就会紧张地活在焦虑边缘,害怕失去自己应得的一份。他们会尽可能寻求别人的关注(而不是滋养的认可),以填补空虚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跟伴侣、小孩、朋友为他们付出多少爱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爱的馅饼理论来运作,就会对别人着迷与上瘾,这种人的重心不在自己,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甚至完全在别人身上!他失去爱人的能力,渴望符合内心 “缩影”的某人爱他。为了虏获所欲的对象,可能需要顺从对方,放弃自我。一旦虏获对方,必然会一直监控对方,以确保对方不会逃走,于是以爱之名创造了一种上瘾的生活方式。
着迷与强迫
着迷(obsession)是一种挥之不去、不断重复的想法,比如一个学生着迷于所学的观念,即使晚上睡觉也一直在想。强迫 (compulsion)是根据着迷的思想而有的重复行为;着迷是思想,强迫是与着迷有关的行动。例如,一个人一直害怕细菌和肮脏,于是不断洗手。着迷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过程,可以提供熟悉的安全感,避免不确定感。比如一直担心未来,就没有时间为现在焦虑。担心常常是焦虑的替代品。
对别人着迷是为了控制被遗弃的恐惧,就像婴儿一样。存在处境的本质是孤独和不安的。缺乏安全感的小孩会对父母着迷,试图虏获父母的注意,以避免自己被抛弃,于是形成在关系中试图虏获别人的固定模式,在日后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自然而然就有想要虏获伴侣的渴望。这种着迷会产生急切的行为,比如每天打许多电话给伴侣,或是盯梢、监视对方的活动。着迷者的生活可能完全放在着迷的对象上,电影《致命的吸引力》就是绝佳写照,描写一个能干的人因为着迷而崩溃,造成可怕的结果。
猎人与猎物
虏获别人的渴望常常被当成爱,其实刚好相反,这种渴望会扼杀爱!因为着迷的目标是虏获物化的他人,并没有接纳自我或他人,所以不是真正的爱。着迷是一个牢笼,着迷者无法自由思考或行动,也失去创造力,无法发展关系,因为所有活动的目标都是控制他人,这只是爱的假象。电影和电视节目都把这种关系当成爱,因为双方非常专注于对方,但这不是真正的关怀,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认可。在这种牢笼中,着迷者因为失去钥匙而陷入困境。
图片说明
着迷与强迫是死胡同
着迷时,会放弃自我,用重复思想的安全感与能量取代生命活力。着迷的报偿(或目标)有两种:控制与支配的假象可以提供兴奋感与能量,暂时纾解焦虑。着迷会限制人的生活,着迷的人不愿容纳其他令人害怕的想法和感受,也不需要面对死亡、遗弃、年老、无能或不重要;只要把焦点放在着迷的对象即可。即使着迷可以如此强烈,却还是走向死亡的,因为会丧失自我与活力,在着迷中形销骨毁。
着迷意味着物化。浪漫期充满着迷与强迫,幻想、执著于自己不了解的想象中人,然后遇见某个人,于是把自己投注在这个人身上。浪漫期不是与人建立关系,而是对着迷的对象上瘾。同样的,性能量也是重复的强迫行为;在追求性对象的兴奋感中,容易产生机器人般的重复思想与行为。就此而言,浪漫和性能量都类似其他上瘾的过程,并没有呈现出人性。追求对象虽然令人兴奋,却是死路一条。
着迷与强迫的处理
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着迷,不应该被着迷控制。通过觉察着迷的情形,在分享的过程中承认并接纳着迷。越来越熟悉自己的着迷时,就可以找到逐渐脱离牢笼的钥匙。我们可以为了兴奋和好玩而在短时间内进入着迷,却不会陷在其中。所以伴侣可以共进一顿浪漫的晚餐,同时知道生活压力仍然存在;或是共享一段性幻想,但不需要在生活中实现。
不愿分享着迷时,反而会在遮遮掩掩中强化着迷;虽然可以增加快感(也就是上瘾),却无法进入亲密。当人分享自己的着迷,亲密的程度会升高,快感会消退。克服着迷的关键在于熟悉它及其背后寻求安全感的动机。嫉妒时,如果试图控制伴侣,而不是承认自己的不安全感,就会引发问题。当人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着迷,可以和伴侣分享,承认强迫行为的动机,就能坦露潜在的过程,运用觉察使关系更加整合。
爱的空桶理论
另一个关于爱的常见观念也会掌控亲子关系,就是“空桶理论”,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把孩子当成空无一物的容器,父母有责任(义务)用爱填满容器。这个理论假定成功的父母会填满孩子的空桶,使他们遇到伴侣时,也有能力向对方灌注这种爱。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就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法炮制。
由于空桶理论完全依赖外在来源提供有价值的东西——爱,于是为上瘾设定了理想的条件。越依赖别人的爱,就越不会产生自己的爱,爱的发动机逐渐关闭,完全依赖别人的供应,于是对爱越来越上瘾。对药头而言,越多人依赖他,生活的安全感就越大,再也不会孤独!
焕祥:我从事精神科时,逐渐发现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许多病人没有我就失去功能。我惊恐地了解到,一旦让他们对我上瘾,没有我时,他们就会以****来取代!我最多只能鼓励他们对别人、工作或宗教上瘾。我明白这一点时,立刻鼓励他们把重心从我身上转到他们自己身上,并以团体经验取代个别治疗,但要注意不要让团体的支持变成另一种上瘾。也因为如此,我和基卓打消了成立治疗或灵性社区的想法。
解决成瘾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起责任。一旦能为自己的感受与活动负责,就不易会被人操纵。从权力争夺期进入整合期就是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克服依赖的倾向。
爱的完整理论
“馅饼”和“空桶”理论的根源就是关系中的依赖,这种关系是相互依赖(codependency)与上瘾的先驱。更健康的取向是在自我与关系中负起个人责任,我们教导的沟通模式可以具体实现这个观念。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和解释产生所有感受,包括受伤与爱的感受的;不是由别人按下这些“按钮”,而是自己按下按钮!人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一直是完整的,只是让大部分的自己蛰伏,没有实现潜能。一旦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受到激发,从内心产生爱;如果有足够的自信,或是愿意展现潜能,就会以开放、脆弱的态度与人分享感受,建立亲密关系。我们认为人向来有产生爱的能力,只是因为恐惧或不安全感才选择关闭。人常常因为报复和愤怒的动机而选择不爱人,但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并不是只有一个有限的馅饼可以分配给挚爱的人和朋友,每一个关系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馅饼,可以献出对彼此的所有感受,而不会消减其他关系中的爱,爱不但不会使人筋疲力尽,反而会让人精神百倍。能量并不属于个体,既不能测度,也无法贮存;能量是无所不在的,只需要激发就能与之共鸣。
当人对自己的完整有信心,愿意流露自己的感受,并与人分享时,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父母要让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上述特质,就要鼓励负责的行为,让小孩有被认可的经验,把小孩视为全然的人,而不只是关注他们在角色中的言行。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就会了解自己不是等待别人提供爱的空桶,相反的,我们已经是充满爱的可能性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开启爱的发动机,学会在适当的场所,向适当的人,以安全的方式表达爱。这种学习并不容易,也没有太多可供模仿的榜样。关系花园是支持这种生活教育的场所。
一个图像
想象有一株年幼、脆弱、柔嫩的树苗生长在一棵强壮、笔直、扎根深广的橡树旁,如果幼苗依靠着强壮的橡树生长,它的根就会留在表浅的地面,依靠橡树寻找养分,树干会因为依附而弯曲,无法茁壮,枝干又短又细,树叶稀疏细小,得不到多少阳光。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会使两棵树 都逐渐衰弱。
相反的,如果橡树拒绝支持幼苗,不让它依靠,小树就会长得又直又高,根也能长得深远,从广大的土地得到营养。这种幼苗可以强健地生长,树枝伸展开来,与橡树枝干相交,树叶生动茂盛,在阳光和雨水中随风舞动。两棵树一起抵挡暴风雨的袭击,在怜惜的细雨中得到洁净。多年以后,它们各自长成强健茂密的树,都能实现自己的天命。
男生必知恋爱技巧 女人恋爱必知“经文”
更多阅读
男生 不会谈恋爱怎么办? 男生不会谈恋爱
男生 不会谈恋爱怎么办?——简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男生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很少进行社交的活动,到了适婚的年纪,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谈恋爱,不知道怎么和女生进行交流,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吧,看看怎么样谈恋爱。男生 不会谈恋爱怎么办?——改变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说话技巧》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说话技巧》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说话技巧》专为年轻人打造的实用性口才宝典。立足社会的交流指南,行走江湖的沟通宝典。这是一个注重语言交流的时代,口才的好坏决定了人生的成功与否。如果你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困扰,并想寻找解决的方法,那你很有必要
女人必知的男人心理学 男人必知的调教女人最有效8招
最近亲子有个热点话题:好老婆如何调教老公?是啊,男人似乎总是贪玩不恋家,或者懒得不想做家务,或者脾气很大甚至有家暴倾向,或者色眼喜欢盯着别的女人看,如此等等,所以,男人需要女人来调教才来成为好男人好丈夫,正所谓好男人是好女人调教出来的
女人必知的男人心理学 优雅女人必知的10大香水品牌
优雅女人必知的10大香水品牌
行车记录仪选购必知 男士墨镜 男人选购墨镜必知的技巧
有些人会认为只有夏季需要带墨镜,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墨镜在一年四季都是非常重要的哦!男士们经常在外面风吹日晒,更需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墨镜!你们知道男士墨镜的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吗,名牌墨镜和高档墨镜是不是比较好呢,下面就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