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印象中,在独立性方面,独生子女会逊于非独生子女。而日前北京儿童医院宣布的一份针对0-5岁中国儿童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相比,独生子女家长有更高的意愿,允许儿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那么,独立性形成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吗?
爱华阅读配图
日前,美泰儿童基金会联合北京儿童医院宣布三项与当前0-5岁中国儿童发展相关的调查报告,报告深入解读了当前中国家庭的儿童养育特点、家长和儿童的互动关系。
通过为期九个月的调查研究,北京儿童医院提出了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值得家长特别注意的三个主要方面,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交发展。
76%的家长更愿让独生子女独立做事
其中,在带养方式及行为上,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治医师魏庄表示,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相比,独生子女家长有更高的意愿,允许儿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这种养育方式为独生子女提供了更多尝试、探索的机会,对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很大作用。
报告还指出,在安排全家旅游出行或儿童上辅导班问题上,独生子女的家长会更多地征求儿童的意见(81.3%),与非独生子女相比(67.9%)有显著差异。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刘春阳表示,独生子女因其独生可能缺乏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沟通与谦让,以及互相学习,难以建立孩子之间的良好交往模式。如果父母不适时创造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或者“包办”太多,可能会造成孩子不会有效沟通、不合群,甚至个性娇弱、依赖性强及任性等个性特点。
不要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刘春阳表示,过多“代办”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刘春阳说,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父母附属的一部分,孩子不仅是一个“小孩”,父母更应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和孩子谈心事、平等有效的沟通是了解孩子最好的途径,在和孩子谈心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长期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要在孩子做错事时采取打骂、唠叨、放任不管的态度,以及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训斥、打骂孩子,这两种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很大,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掌握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此时父母不要再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宝宝的自然成长规律,适时创造条件,放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 经验分享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要培养包容心
李先生是一名75后家长,如今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两个孩子相差5岁:老大是姐姐,今年已经8岁;老二是儿子,今年3岁。
对于拥有不同性别的非独家庭来说,他认为最难解决的矛盾就是当小朋友争抢玩具时,爸爸往往束手无策。如果因为弟弟年纪小而偏袒他,难免会给姐姐的幼小心灵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弟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也不能正视,这样的教育就不合适。他直言,不少非独家庭的爸爸们都有类似的教育困惑。
“孩子从3岁开始就有物主意识了,这也是两个孩子会因为一个玩具或一个食物而发生争执的原因。”李先生说,青年家长对这样的问题还会较为公平地处理,但如若是老人带孩子,就会劝说年纪大的孩子迁就年纪小的孩子。所以,家里人教育观念如何统一,也是非独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非独家庭的孩子们从小就有亲近的小伙伴。但是,年龄差成为非独家庭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女儿更喜欢和她的同龄小朋友一起玩,但小5岁的儿子又总想跟着姐姐玩。一个不愿带,一个非得跟,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如何说服姐姐带弟弟去她的朋友圈玩,成为李先生十分苦恼的事。
同样是75后的韩女士,儿子小宝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教育儿子过程中,她坦言最需要费心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分享。由于是独生子,孩子的包容心并不是很大,经常会在分享食物时和小朋友发生争执。
“小宝对食物的独占性让我意识到,父母必须在平日阅读中多引导孩子,这种方式不仅能拉近亲子距离,还能通过具体小故事给不懂事的小朋友说清大道理。”韩女士感慨道。
【建议】
通常来说,1-2岁是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孩子在以下这些时间段尝试独立完成事务:
12~15个月:学习使用餐具自己吃饭,此时孩子手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已能握住杯子或勺。
15~18个月:简单的洗澡动作,宝宝开始有能力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将洗澡泡泡涂在身上。
15~18个月:自己整理玩具,此时宝宝可以自己行走,带着东西在屋子里转,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例如模仿妈妈的家务活动和收拾玩具。
18~24个月:自己吃饭、洗手、脱穿衣服等。
专家建议
“懒妈妈必定有一个勤快的孩子。”崇文三幼园长袁春芬表示,家长们应该在语言上指导和帮助孩子尽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袁春芬认为,爸爸的教育方式更开放一些。
东城二幼园长李岩也表示,父亲在教育孩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倒不是希望父亲真的参与到教育孩子中,但只要父亲存在就是一种教育。李岩说,父亲只要按时下班,与孩子一起吃饭、玩游戏,孩子们就能感受到父亲的不同,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