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一、幼儿发展的目标、关键经验

课程离不开计划,教师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幼儿园教育纲要》,它规定了幼儿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计划,就是要依据幼儿发展的目标、关键经验,在不断观察幼儿中提出各种假设,也就是计划。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教师的计划(即来自于幼儿发展目标的课程)转化为孩子的兴趣、需要。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要用心地把相关的材料放在教室的环境里,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

  “磁铁”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怎么将这一内容转换成孩子的需要呢?我们把磁铁投放在了教室中,让孩子自然摆弄,观察收集孩子的问题,再根据孩子的问题来设置“磁铁”主题活动的程序。首先,我发现孩子们对“磁铁可以吸什么”最感兴趣,就引导孩子对这个问题进行“家中的发现”“教室中的发现”,帮助孩子整理“磁铁可以吸什么?不可以吸什么?”的经验。在表述经验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发现了“磁铁隔着塑料盒能把曲别针吸住”的现象,我们就顺势开展了“磁力可以穿过什么”的探究。这两个问题探究过后,老师又在环境中提供了“磁力大小”的实验材料,引发孩子继续探究。就这样,教师根据“磁铁”的关键经验,梳理出孩子的学习任务,当孩子自己的发现涉及到某一关键经验时,就支持孩子的探究;当孩子没有发现其他的关键经验时,老师就设计环境和材料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使孩子们对“磁铁”都能够进行主动地探究。

  二、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从孩子身上引发的学习,孩子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和潜力。生成活动的内容往往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在孩子之间或和老师的谈话、游戏及交流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兴趣、问题、主意流露出来,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往往也就出现了。在孩子们解决某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难题出现,围绕这些难题又可以生成范围更广、并互为联系的活动。这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孩子对那个问题感兴趣,老师怎么办?经过实践,我觉得要分析:哪个问题最重要?哪个问题是多数孩子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老师要为幼儿创造探索的条件,开展多项探索活动;对次要的问题和兴趣,要提供书、资料给予延伸思考的帮助,帮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事事都需要老师的直接指导。

  在实践中通过摸索,我发现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满足孩子不同的学习和兴趣需要。例如:在“光和影”的活动初期,孩子们共同探究了“什么是影子”“制造影子需要什么”“彩色影子“让影子变大、变小”等活动,积累了相同的经验后,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有了不同的发现。有几个孩子提出:“光源的方向不同,影子会不同吗?”还有的孩子说:“光的强弱不同影子会不同吗?”我分析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了“光和影”的关键经验,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根据这两个问题为孩子设置了两个学习小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并在活动主题墙上展示各自的学习进程。结果,孩子就关注到了小伙伴的学习内容,进而激发了他们对别的小组学习内容的兴趣,两个探究问题这时候就成为了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老师支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组中依次来探究这两个问题:在完成自己小组的探究后,一组来探究二组的问题,二组探究一组的问题。最终,两个小组还通过比较探究的结果,形成了正确的、共同的结论。这样的活动需要老师充足的驾驭能力,老师要关注到两个小组中孩子学习的进程,并给予不同材料、问题的支持,还要关注到小组交叉学习时各组不同的进程。

  教师要想从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需要中找到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活动,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能够捕捉到孩子的信息,并且要珍惜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意识,时刻以孩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前提。

  三、共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常规活动

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解决矛盾和冲突”就是很好的生成活动的内容。例如,幼儿园为孩子们购置了电子图书,每班投放了一套。这套书因为可以配合图书发出指令等声响,可以供孩子操作,深受他们的喜爱,就引发了孩子看书时间长短、围观的冲突。老师感到只有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他们才能自觉遵守。于是在一次关于时间长短的冲突发生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讨论:电子图书应该怎么看?充分的讨论后,大孩子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好书要轮流看,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看书要使用计时器,对每个人都要公平。大家认可了这个决议后,关于看书时间长短的矛盾真的不见了,但排队“围观”的冲突仍然存在。我又带孩子就“围观”开展了研讨,引导孩子发现围观的矛盾在于必须要排队等候,等候的时候很容易影响操作的孩子。怎么办呢?经过老师的提示,孩子们借用了食品工作的规则——挂名牌,也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卡片代替自己来排队等候,上一个操作的孩子结束后要根据名字卡片请下一位小朋友。就这样,在 “解决看电子图书的矛盾”过程中,“规则意识”“时间意识”“名字识字”等相关经验得到了确定和提高。

  因为是集体生活,所以不管是学习游戏,还是生活,都需要规则。我们是混龄班,常规培养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能够以“大带小、老带新”的形式,让新孩子感受、掌握常规,使老孩子巩固对常规的认识和遵守。例如,刚开学的时候,小班孩子入园难免哭闹,我们就引导大孩子回忆自己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什么样?是谁帮助自己的?激发他们愿意帮助弟弟妹妹的情感,又让孩子感到自己长大了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手拉手,我们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使我们班新入园的八位小班幼儿在三天内“消灭”了哭声,而且班内常规很快就顺畅了。小孩子很快喜欢了幼儿园,主要是大孩子的伙伴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偶像作用;大孩子更是在帮助小孩子的过程中,树立了自豪感,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确立了常规意识。

  四、自然环境中的事物

在自然环境中,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都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所以这些现象往往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单单是“树”,在四季中就可以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来研究它的生长特点。在春秋变化明显的两季,“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吗”“哪些树的树叶先掉光”“如何保存树叶”……老师带孩子随机在幼儿园里找几棵树作为观察的目标,将问题进行猜想,然后进行持续的观察,同时收集科学依据,并在主题墙上进行展示,直到观察、验证出结果。夏天,我们可以带孩子进行各种树的外形特征的探究活动,并通过多种美术形式将各种树的不同特征表现出来,让孩子认识树的不同种类。冬天,我们带孩子进行“幼儿园有多少棵树”“树的分布方位”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发展方位知觉,建立数概念,巩固对树种的再认……

  “雨”“雪”“风”“花”“月相”……这些大自然的现象都是可以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的内容,也都可以成为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内容。总之,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学习的内容和机会,是永远值得老师和孩子共同探究的。

  五、社会环境中的人

孩子是生活在人群当中的,是通过与人的交往和模仿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的。他们每天都会接触相同的或不同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这些人年龄、性别、形象、职业、性情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单是了解、模仿这些人的某些特征与行为,就已经具有很多学习的内容了。而且孩子们每天与人的接触与交流,发生教育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某个人做了某事,可能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引得孩子非常想去了解,那么通过了解这个人的过程,孩子们会接触到与这个人有关系的事物,学习和探索的范围一下就扩大了。例如,家长的职业各不相同,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除了家长资源,孩子们生活周围的人,也会在某种特别的环境和条件下,成为生成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的体育老师是个小伙子,深得孩子的喜爱,几天里我在户外活动时看到几个女孩子总是在玩着“队列练习”的游戏。“户外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无论哪个季节都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何不利用孩子对男性体育老师的模仿开展个体育的主题活动呢?于是我就留心观察体育老师上课的情况,男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和气魄,这也是我们女老师都特别欠缺的,孩子就是被这种激情和气魄所吸引和感染,而且男孩子确实需要阳刚气质的塑造,女孩子也需要勇敢、果断精神的培养。于是我就带孩子们开展了“体育小老师”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自己记录体育老师上课的内容,制定自己上体育课的内容,张贴各自的体育课计划,排定几个小老师的课程表,分别轮流当体育老师落实自己的计划。可见,孩子们对体育老师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对体育老师的观察模仿在他们自己当老师组织体育活动中起到了经验支持的作用。

  六、社会环境中的事

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形形色色的事情,孩子们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关注到一些,比如体育比赛、奥运会、社会上的一些奇闻奇事,甚至是成人不认为重要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会围绕着这个话题,去探究原因,去尝试着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被幸福和快乐包围着时,他们得知还有一些孤残儿童需要帮助。于是,通过访问孤儿院,他们的爱心被激发了起来。老师们就引导孩子开展了“献爱心”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义卖、义演为孤残儿童募捐,帮助他们实施手术,从而拥有正常的生活。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始终被“表达爱”的情感激发着,他们认真地排练节目、进行义演、义卖的宣传,在义演中不顾大雨的突然袭来坚持演出,在义卖中将自己买来的玩具再次捐出……孩子们种种爱心行为的体现,无不感染着他们身边的成年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积极地支持孩子的行动,让爱心荡漾在幼儿园的每个孩子心中。

  在孩子们关心社会生活的时候,老师一定也要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多地增长自己的见闻,并且对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要倾注热情,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共同感受、经历和成长。

  七、意料之外的事情

“意料之外的事情”往往一下子就能激起孩子的关注,有些意外发生的事情又具有教育的价值。也许一只小鸟忽然飞进了教室、饲养的小乌龟突然死去…都会带来教育的机会,那就要看意外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合时宜,是不是具有教育的价值,如果是,就要把握住机会。

  例如,我班在自然角中饲养了几只大蜗牛,我正设想着从哪个角度带孩子开展“蜗牛”主题活动的时候,一天晚上发生了蜗牛失踪的事情。在寻找蜗牛的过程中,孩子们议论了一些问题:“蜗牛不会叫,从没有听过蜗牛会叫吧?”“蜗牛有脚吗?”“蜗牛没有脚,怎么会有脚印呢?”“蜗牛没有脚怎么走路呢?”“蜗牛不会叫,是不是就没有嘴呀?”“没有嘴怎么吃东西,不吃东西就死了。”……这些问题不就是关于蜗牛的外形特征的关键问题吗?于是我帮助孩子把他们随意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归类,让孩子知道我们将要研究蜗牛的哪些问题。然后我们又根据木墙围上一道不太明显的“白线”找到了蜗牛,而且产生了“这条白线是什么?是蜗牛的脚印吗?”等问题。于是,我们的蜗牛主题活动就从介绍蜗牛的腹足开始了。在“蜗牛失踪”这个意料之外的事件中,在孩子们漫无目的的找寻中,老师抓到了如何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契机。

  其实,意料之外的事件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老师要判断出是否值得孩子们去探究,这个事件是否能让孩子形成有意义的经验。圣诞节前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大连友好幼儿园的贺卡,孩子们很兴奋:“大连在哪呀?是在我们中国吗?”“这封贺卡是怎么来的呀?是坐火车吗?”……在孩子们的议论中,老师捕获到了两个有价值的信息:大连的位置——引发孩子对城市、国家地理的初步概念;贺卡的邮寄——引发孩子对邮政的最初经验。“来自大连的一封贺卡”也使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

  结语: 幼儿园生成活动就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活动,可以开展的幼儿园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当它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或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发生的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教育的机会,就象流逝的时光一样,流走了就不会重来,而且它的发生很多时候是我们不能预想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睁大慧眼,去捕捉去实践,使孩子在我们实施的教育里更好地成长!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757171/49708995.html

更多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价值取向是什么意思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对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网上议论纷纷,现在我把它们都摘录下来,以示大家参考.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

幼儿园课程目标概述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课程要实现的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课程目标进行划分,可以形成不同的类型。从时间上划分形成的时程性目标,包括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活动目标四种。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划分,可形成体、智、德、美四育目

PYP幼儿园课程国际教育的领跑者 国际幼儿园课程

PYPCurriculum--theFront-RunnerofInternationalEducation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Organization,简称IBO)是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赢利的国际教育组织,为世界各地的学校构成的共同体提供高质量并富有挑战性的教

声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为网友假洒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