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个人资料
中文名:梁思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之子。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梁思成 - 编写古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31年起,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决心写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史”这项事业中。他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历经10余年,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研究了2000余项包括 汉、唐、宋、辽、明、清6个朝代的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
《清式营造则例》
1934年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中国建筑史》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
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梁思成 - 调查、研究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
艰苦条件
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实地调查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芦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古建筑研究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
梁思成 - 新建筑
在30年代,梁思成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
梁思成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
梁思成 - 建设新中国
规划新北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开始为新中国的首都建设日夜操劳。他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计划。
梁思成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梁思成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梁思成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梁思成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
设计国徽、纪念碑
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1年,梁思成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
中日交往之贡献
1963年,梁思成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梁思成 - 教育事业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创办建筑系
1928年,梁思成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培养建筑教育人才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治学严谨,在学术上 平等待人,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人才,还把自己收藏的丰富图书资料捐献给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 - 成就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这两本书讲的大多是官方建筑法规。1929年梁启超得到一本宋代《营造法式》影印后寄到美国。梁思成看到此书,如读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还必须从实地考究入手,然后再从大量的测绘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他首先选择了北京的故宫--这座集中国建筑之大成的杰作。
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他们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日本人说中国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画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后在北京清凉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记载,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据判断这座建筑绝不晚于宋代。他们又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又发现了经幢上面还刻了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还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取道天津、长沙于1938年1月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他们研究经费过去主要靠外国的基金会赞助,抗战后,资金受到了很大影响,梁思成夫妇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并整理、刊出了学术论文。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梁思成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政府的代表,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大厦建建筑师的顾问,并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梁思成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使过去混沌的状态的中国古代建筑,剥去了身上尘埃的外衣露出了它故有的风采。
40到60年代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的意义
1. 对中国的古代建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并总结了其内在规律。通过对紫禁城故宫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大小建筑物近千座的庞大建筑群的研究,使其以科学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2. 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个建筑与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组合以及园林建筑的多样化等等。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
世界各国对文物的保护有不同的主张,在修复文物及古建筑时有人喜欢修旧如新,而梁思成认为这样对文物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对古建筑应当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整旧为旧,如对蓟县独乐寺的修缮。
二战时期,他曾呼吁美国轰炸日本要注意避开奈良的古建筑,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948年国民党动员北京的大学教授去台湾,梁思成坚持留下等待解放。年底,清华园先解放了。梁思成连夜把北京重要的古建筑都在地图上标了出,由中央发给准备攻城的解放军。后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条件,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得到了保护。
梁先生对北京城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曾多次上书大声疾呼,北京城其建筑规模、文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发从消费城市转化为生产城市,梁思成并不不同意。他总结了欧洲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联合有关人士向中央提出保护老北京,另辟新区建北京,这样既能保护古城原貌,又可适应首都的种种需要。他认为保护不是原封不动搁置,而是在不伤原貌的情况下,加以改造。如北京的古城墙可以改成遗址公园等。
50年代北京在建设发展中把牌楼拆了不少,在北海大桥的扩建中还计划把北海团城拆掉。梁思成火了,找到了总理,经过总理与梁思成等人的现场勘查,才把团城保留了下来。
1964年世界各国建筑学者会聚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问题。提出古城与新城不要混在一起,这就是有名的"威尼斯宪章"。这些原则实际上梁思成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人说梁先生保护古建筑的主张是"向后看",实际上他是向前看,而且很有预见性。
大师风范
梁先生在东北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创建了建筑系,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建筑师。他的学生不少主持了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如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他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工作能力,在建筑设计上要扩大眼界考虑诸多因素,大到城市发展,小到家族生活,同时还要考(文章转载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 请保留此标记)虑城市生态和绿化以及社会、人口生活等等问题。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是有文化休养的综合艺术家。
梁先生1949年参与了中南海的改建,还领导师生参加国徽的设计等重要工作。
1962年他主持设计了在杨州的鉴真和尚纪念堂。这一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唐代式样建筑,获得国家的一等奖。
梁先生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去年清华大学隆重纪念了梁思成诞辰100周年。出版了4部文集。近百万字。有近千名毕业生返回母校。他一生对我国建筑事业的卓越贡献是值得怀念的。
梁先生对祖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他全家人席地而坐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他经历了中国受屈辱的年代,如今看到贫苦落后的中国从此开始走向了复兴,他怎能不激动?从这时起他下定决心要为人民服务。美国曾邀请他携全家到美国工作,他末接受。他说我的祖国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
在反右扩大化时他曾受到冲击。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也过着艰苦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带高帽当成反动权威批判,但这些磨难并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心盼望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实现祖国统一,晚年曾动情地背诵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先生有着严谨的学风,对各项作业特别是绘图要求十分严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在每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他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及作风的培养。他讲课学贯中西、才思敏锐、妙趣横生。梁思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的业绩是永存的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梁思成 - 重要故居
历史价值
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从此搬进新林院8号为家,一住就是8年。这段岁月里,这里不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时期的思想源泉,而且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北京及全国急需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庄严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抢救北京特种手工艺景泰蓝及其造型装饰设计方案……一批珍贵建议、方案相继在这里“出炉”。建于1937年的新林院8号的建筑价值也别具特色,顶为多组坡形屋面,造型活泼。
太太的客厅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的客厅”。当年名动京城的“太太的客厅”,是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曾聚集了一批中国知识界文化精英,如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自美国来华的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也在其中。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常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当时,北平的文坛一片萧条,经过大革命失败的痛楚,北平几个刊物和一批颇有才华的作者就在那烦闷无聊的空气里日渐消沉着,惟有在带有国际化沙龙气质的“太太的客厅”里,到场文人才能挥斥方遒、喷吐心中积郁。“太太的客厅”对于上世纪“京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林洙
1955年林徽因去世。1959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洙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闲暇时间,也时常聊天、谈心,或者做些小菜送给梁思成的岳母吃。
1962年,林洙与比她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因为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引起众多非议。梁思成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来反对梁思成的再婚。但是梁思成却与林洙相濡以沫,直到逝世。
梁思成 - 著作
主要论著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百科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建筑
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
仁立公司门面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人民英雄纪念碑
鉴真和尚纪念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