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译注,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译注,三字经全文翻译

 [一]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①。性相近,习相远②。

  [注释]①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 ②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远:相差太远。“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

  [译文]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于善,只是由于后来所受社会的习染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

  [原文]苟不教,性乃迁①。教之道,贵以专②。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②道:方法、道理。 贵:注重、重视。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译文]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①。子不学,断机杼②。

  [注释]①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 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处:相处、居处。 ②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杼(音柱):牵纱的梭子。

  [译文]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①。教五子,名俱扬②。

  [注释]①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义方:好方法。 ②名:名誉、名声。 俱:都。 扬:传扬。

  [译文]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①。教不严,师之惰②。

  [注释]①不教:不加以教导。 过:过错。 ②师:老师。 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译文]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做老师的失职。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①。幼不学,老何为②。

  [注释]①子:是为人之子。 不学:是不肯读书。 宜:应该,适当。 ②幼:指黑发年少时。 老:指 长大成年以后。 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译文]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少年时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①。人不学,不知义②。

  [注释]①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②义:义理、道理。

  [译文]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以上为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①。亲师友,习礼仪②。

  [注释]①子:做人的孩子或儿女。 方:正当,刚,正值。 少时:小时侯。 ②亲:亲近。 师:良师。 友:益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仪态。

  [译文]为人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多亲近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①。孝于亲,所当执②。

  [注释]①香: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传说他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母的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 龄:岁。 温:暖,暖和。 ②亲:指父母。 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译文]孝乃百善之首。“孝”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做的事。

  [原文]融四岁,能让梨①。弟于长,宜先知②。

  [注释]①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今山东)人,孔丘的后代,三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人物。他四岁时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后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杀害。 ②弟:通悌,指尊重兄长的道德规范。 长:兄长。

  [译文]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友善的回报。

  [原文]首孝悌,次见闻①。

  [注释]①首:为首,首要。 孝:孝敬父母。 弟:通悌,指尊重兄长。 次:其次。 见闻: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译文]儿童、少年的启蒙教育,第一是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传统美德。其次才是要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以上第二部分,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两个例子。

  [三]

  这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而且简单明了。

  [原文]知某数,识某文①。一而十,十而百②。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①知:知道、了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数:数目。 文:文理。 ②一:数之始。 十:数之终。 而:到。

  [译文]此句承接上文,孝悌打好基础,有坚实的品德做后盾,然后学知识,长进才华。并要懂得计算数目,认识文字,学习文理。“知某数”,讲的是中国的 数字,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简单,但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数字从一开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个一 千就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儿童时期,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是难以穷其究竟的。 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某数是较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识数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为父母的 要先教他“知数”,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数学教师。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①。三光者,日月星②。

  [注释]①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经》。②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译文]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万物、芸芸众生。天、地、人之所以为三才,因为:天,指 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浩渺苍穹,运转不息,四季交替,风霜雨雪应时而生;地,是万物借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物质供给都取于“大地”。大地用它的胸 怀和滋养孕育着人类和其它生灵;人,有浩大的能力,是万物之灵。人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荣兴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类最初的光明来源,是 宇宙大自然中三个伟大的力量。三者光辉灿烂,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来光明与温暖,促使万物生息循环,永驻生机。

  [原文]三纲者,君臣义①。父子亲,夫妇顺②。

  [注释]①三纲:纲,指纲领,法则。“三纲”一词出自班固著《白虎通义》,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义:法度。 ②亲:父子之间慈孝相亲。 顺:和顺,和睦。

  [译文]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

  古代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原则,其“三纲”要求臣服从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从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妻服从夫,丈夫对妻子拥有支配权。但是,今天的社会,再也不是封建专制社会了,三纲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原文]曰春夏,曰秋冬①。此四时,运不穷②。

  [注释]①曰:称为,叫做的意思。 ②时:指季节。 运:运行、运转。 不穷:没有尽头。指春去夏来,秋去东来,无穷无尽。

  [译文]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这是四时(季)。四时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永无尽头。

  [原文]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①。

  [注释]①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

  [译文]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立的。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①。此五行,本乎数②。

  [注释]①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说的五行。五行学说的核心就是“相生”“相胜”。相生,指五行相互促进。相胜,指五行相互排斥。 ②本:根本,本源。 数:运数,天理。 本乎数,古人认为五行相生相胜,来源于运数。这一观点具有自发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译文]水火木金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人们常说的五行。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原文]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音缠),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 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医卜相,皆方技,星堪舆,小道泥。地所生, 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原文]曰仁义,礼智信①。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释]①仁:指爱心等善良品德。 义:做应当做的事。 礼:指

  人事礼节。 智:同知,指有才识而明道理。 信:指诚实,信用。

  ②常:天道之常。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德性。 紊:纷乱。

  [译文]仁爱、公正、礼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准则。这五条准则要努力去实行,不容许出现紊乱。

  [原文]稻粱菽,麦黍稷①,此六谷,人所食②。

  [注释]①稻:稻子。 粱:谷子,小米。 菽:豆类的总称。 麦:麦子。 黍:黍子,

  玉米,玉蜀黍,去壳后叫黄米。 稷:高粱。 ②谷:谷物的统称,俗称粮食。 食:吃的粮食。

  [译文]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粱叫做六谷。这六种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原文]马牛羊,鸡犬豕①。此六畜,人所饲②。

  [注释]①马牛羊,属上珍三品。鸡犬豕属下珍三品。豕(因市)即猪。②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译文]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所饲养的用来吃肉和供使用的禽兽。

  [原文]曰喜怒,曰哀惧①。爱恶欲,七情具②。

  [注释]①喜:高兴。 怒:生气。 哀:忧伤。 惧:害怕。 ②爱:倾慕,喜欢。 恶(音悟):憎恶,讨厌。 欲:欲念、嗜好。 七情:人的七种感情。 具:具备。

  [译文]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感情。

  [原文]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宫商角,及徵(音直)羽,此五音,耳所取。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原文]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①。

  [注释]①匏(音袍):一种植物,类似葫芦,称为匏瓜,古代常用它做乐器。 土:陶土、瓦器。 革:皮革,指鼓。 木:指木制乐器。石:指玉石之类做的乐器。 金:指铜锣、铜鼓等金属做的乐器。 丝:指丝弦乐器。 竹:指萧笛之类管乐器。

  [译文]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原文]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①。

  [注释]①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为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同自己共为九代。 序:排列的先后顺序。 宗亲:同一宗族的亲属。 身:自身,自己。 曾:曾(音增,不读层)孙,孙子的儿子。 玄:玄孙,孙子的孙子。

  [译文]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玄孙。

  [原文]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有叔伯,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父子 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则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此外,这里 列举的“十义”,也略有不同。据《礼记?礼运》篇载,十义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四]

  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原文]作《中庸》,子思笔①。中不偏,庸不易②。

  [注释]①《中庸》:书名,子思著。 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予孟子。该书共33篇,总计3568个字。 笔:书写、创作。 ②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改变。

  [译文]《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原文]作《大学》,乃曾子①。自修齐,至平治②。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子曾受业于孔子,作《大学》一书,俱述孔子之言,共分10章,3纲领、8条目,共计1753个字。三纲领是: 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修齐:修身、齐家。 治平:治国、平天下。

  [译文]《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大学》主要讲述从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家庭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原文]孝经通,四书熟①。如六经,始可读②。诗书易,礼春秋③,乐经亡,余可求④。

  [注释]①《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门后学的著作,是孔子给弟子讲孝道的言论。 ②六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六部经书的总称。 ③诗、书、易、礼、春秋:指上句说的六经。其中《礼记》分为《周礼》和《戴礼》。④亡:亡佚、失传。 余:其它。 求:寻找。

  [译文]《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读熟四书,才可以读像六经这样比较深奥的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号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其余的都保存至今。

  [原文]有连山,有归藏①。有周易,三易祥②。

  [注释]①连山:书名,又叫《连山易》,相传是伏羲氏作。 归藏:书名,又叫《归藏易》,相传是黄帝作。 ②周易:书名,又称《易经》,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作。 三易:以上三部书的合称。

  [译文]《连山》、《归臧》和《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它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后人广为研究,影响深远。

  [原文]有典谟,有训诰①。有誓命,书之奥②。

  [注释]①典:记载帝王立国的原则,叫做典。 谟训诰:帝王告诫的言辞。 ②誓:出师告诫将士的言辞。 命:君主所发布的命令。书:指尚书。 奥:深奥。

  [译文]《尚书》上所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论。一篇名为典,是帝王立国的原则。一篇名为谟,是大臣治国的策略。一篇名为训,是大臣对君 主的训诲,如伊训。一篇名为诰,是国君的通告。一篇名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为命,是国君的命令。书中 言论道理很深奥。

  [原文]有国风,有雅颂①。号四诗,当讽诵②。

  [注释]①国:诸侯所封之国。 风:民间歌谣。 雅:正乐之歌。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宗庙祭祖之乐歌。 ②四诗:《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 当:应当。 讽诵:背诵熟读。

  [译文]《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为四诗。(诗经中的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切)是我们应当诵读吟咏的。

  [原文]周礼者,箸六官①。仪礼者,十七篇②。

  [注释]①周礼:书名,周公著。 箸:同著,制定的意思。 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六部分管理国家政务,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六部分即是周代的政治制度。 ②仪礼:书名,周公著。

  [译文]《周礼》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仪礼》中礼仪大纲分为八种,共十七篇。

  [原文]大小戴,注礼记①。述圣言,礼乐备②。

  [注释]①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圣,戴圣是戴德的侄子,他们都是汉代大儒。 注:注释。 礼记:书名,西汉时在孔丘故居的墙壁中发现古文《礼记》 二百零四篇。戴德删为八十五篇,称《大礼戴》,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称《小礼戴》,即《礼记》。 ②述:记述。 圣言:圣人的言论。 备:齐全, 完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注释,记述了圣人的言论,完备地记录下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原文]诗既亡,春秋作①。寓褒贬,别善恶②。

  [注释]①诗:《诗经》。 既:已经。 亡:衰败,冷落。 春秋:书名。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订而成。 ②寓;寓含。 褒:表扬。 贬:批评。 别:辨别,区分。

  [译文]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跟着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识辨别。

  [原文]三传者,有公羊①。有左氏,有谷梁②。

  [注释]①传:给经典书籍作注释的著作叫传。 公羊:即公羊高,鲁国(今山东)人,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 ②左氏:即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 毂梁:即毂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毂梁传》。

  [译文]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毂梁赤著的《毂梁传》,合称为三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原文]经既明,方读子①。撮其要,记其事②。

  [注释]①经:圣人的著作称经,这里指儒家经典。 方:才。 子:指子书,我国古代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书。 ②撮:选取挑选。 要:要点。 记:记住、牢记。

  [译文]经书全部读熟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子书种类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重要的部分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扬①。文中子,及老庄②。

  [注释]①荀:即荀子。荀子名卿,楚兰陵人,作《荀子》上下篇。杨:即杨雄,汉代成都人,作《大玄经》、《法言》二书。 ②文中子:姓王名通,隋朝龙 门人,作《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姓李名耳,周初亳邑人,作《道德经》。 庄子:名周,楚蒙城人,作《南华经》。

  [译文]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五]

  这部分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原文]经子通,读诸史①。考世系,知终始②。

  [注释]①经:儒家经典。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 诸史:各种史书。 ②世系:帝王、贵族世代相承的系统。 终始:王朝兴亡的始末。

  [译文]通晓经书和子书后,再读各种史书。从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统,了解历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在读史中吸取教训)。

  [原文]自羲农,至皇帝①。号三皇,居上世②。

  [注释]①羲:伏羲,也作伏牺,风姓,号太昊。相传是他始画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书契代结绳,造网罟教佃渔。 农:神农,姜姓,号炎帝,其兴货 利,制耒耜,尝百草,作医书,制五谷。 黄帝:姓姬名轩辕,其作甲子,造律吕、货币、舟车、宫室等。 ②居:居住,生活。 上世:上古时代。伏羲、神农时代,传说为公元前26世纪以前的时代,故称上古时代。

  [译文]从伏羲、神农,到轩辕,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他们是远古时代的名君。(另一种传说:轩辕、颛

  顼[音专须]、帝喾[音哭]、尧、舜为五帝时代,他们在公元前26—前22世纪。)

  [原文]唐有虞,号二帝①。相揖逊,称盛世②。

  [注释]①唐:即唐尧,又称“帝尧”。 虞:即虞舜,又称“帝舜”。二帝:指尧舜二帝。 ②揖逊:即谦让。

  [译文]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兴起,尧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在两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原文]夏有禹,商有汤①。周文武,称三王②。

  [注释]①夏:国号。 禹:姓姒(音四),受虞舜禅位当了君王,国号为夏,历史上称为夏禹王。 商:国号。 汤:姓子,推翻夏朝当了君王,历史上称商汤王。 ②周武王:文王姓姬名昌,武王是文王的儿子,名发,推翻了商朝当了君王,追尊其父为周文王。

  [译文]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开国君主是禹,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

  [原文]夏传子,家天下①。四百载,迁夏社②。

  [注释]①家天下:尧舜二帝不传子而传贤,帝王禅让制,天下为公。夏禹王不传贤而传子,实行世袭制,以天下为自家。从夏禹王到夏朝灭亡,经历17主,共400余年。 ②载:年。 迁:迁移。 社:社稷,即国家政权。

  [译文]从夏禹王开始,将君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被一家统治。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汤灭亡。

  [原文]汤伐夏,国号商①。六百载,至纣亡②。

  [注释]①汤:成汤王,商朝的开国君主。 夏:夏桀王,夏朝末代

  君主。 ②纣: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朝分前后两个时期,共经历了30主(公元前1600—前1300年为前期,历19主;公元前1300—前1046年为后期,历11主),共640余年。

  [译文]汤王讨伐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600多年,到商纣王就灭亡了。

  [原文]周武王,始诛纣①。八百载,最长久②。

  [注释]①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 诛:诛杀。 ②八百载:周朝自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约八百年。

  [译文]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从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今洛阳西),到公元前被秦所灭,史称东周。] 周朝前后延续约800年,统治最长久。

  [原文]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始东迁。

  [译文]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出,即由共伯和执掌王事,达14年,历史上号称共和,将这一年称共和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纪 年也就从这一年开始。(按:这里说的“共和元年”中国历史纪年开始,指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前的历史记载。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 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国的历史的纪年即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经历了厉王、宣王两代国王后,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历史进入东周。

  [原文]周辙东,王纲坠①。称干戈,尚游说②。始春秋,终战国③。五霸强,七雄出④。

  [注释]①辙:车轮

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译注,三字经全文翻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7878771/858959496.html

更多阅读

带拼音的三字经全文 最新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拼音版《三字经》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人 之 初 性 本 善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 相 近 习 相 远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苟 不 教 性 乃 迁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 之 道 贵 以 专xī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全文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解释

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和图画版 带拼音的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和图画版(1)2009-06-26 15:04三字经初:开始的意思,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性:性质个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个人先天具有素质和性情)。善:善良。习:指学习,也指受社会环境影响。苟:如果、假如。乃:于是。迁:变化。

声明:《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译注,三字经全文翻译》为网友老子不在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