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梅贻琦 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阅读答案

   我和梅贻琦先生是在昆明西南联大才熟识起来的。

  1938年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成立之初,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蒋梦麟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您多负责。” 三位校长以梅贻琦先生年纪最轻,他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有时教务长或总务长缺员,他就自己暂兼,公正负责,受到尊敬。蒋梦麟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这是实话,从而奠定了三校在联大八年合作的基础。

  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荣历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风。经过5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3500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校风上,莫不如此。后期,外间虽有压力,谣言不时流布,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抗战胜利后,还在昆明上课一年,这也是了不起的。在联大八年患难的岁月里,梅校长始终与大家艰苦与共,这是大家经常提到的。

  1941年4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30周年校庆,张伯苓校长自重庆告诉南开办事处的黄子坚说,清华和南开是“通家之好”,于是黄子坚在会上大作“通家”的解释,指出清华的梅校长是南开的高材生。接着,冯友兰上台说要是叙起“通家之好”来,北大和清华的通家关系也不落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是清华人,我是清华文学院院长,出身北大,此外还有其他很多人。两人发言之后,会场异常活跃,纷纷举出三校出身人物相互支援的情形。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联大的三校团结,远远超过了三校通家关系之上。

  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大家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这又是一桩大协作。

  在昆明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清华大学利用工学院暂时不需用的设备成立清华服务社,从事生产,用它的盈余补助清华教员的生活。这事本与外校无关。梅校长顾念北大、南开教员同在贫困,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从而看出梅校长的公正无私。

  梅贻琦校长生活朴素,他的那件深灰色的长袍在四季皆春的昆明,是大家天天看得见的。1941年7月,我和梅贻琦、罗常培两先生在成都准备转重庆回昆明,梅校长联系好飞机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邮政汽车的机会。梅校长觉得邮车只比飞机晚到一天,但可以为公家节约200多元,于是坚决退了飞机票。这种宁可自己劳顿一些而为公家节约的精神,是可贵的,俭朴正是他的廉洁支柱。

  梅校长富有修养,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说再考虑考虑。他从无疾言愠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讨论。

  梅贻琦先生不喜多说话,但偶一发言,总是简单扼要、条理分明。他谈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市民的情况,也谈过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也谈过满族服装和健康的关系。这些都是在他专业以外不常接触的事物,反映出他对社会观察的精细和敏锐。

  最后,我想再谈一段联大的故事。当时,昆明是与国外交通的唯一通道,许多经过的朋友总要到联大看看。梅校长有时也要用家庭便饭招待。记得每当聚餐快要终了的时候,梅夫人——韩咏华女士总是笑吟吟地亲捧一大盘甜食进来,上面有鲜艳的花纹环绕着“一定胜利”四个红字,她殷勤地说:“请再尝尝得胜糕,我们一定胜利。”这时大家一齐站起来致谢,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正是我们当时一致的信念,也是联大事业的象征。

  【相关链接】 梅贻琦(1899年—1962年),天津人,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1914年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从美国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外名牌大学之列。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昆明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因为三位校长中梅贻琦先生最为年轻,所以就把校务委托给梅贻琦先生。梅贻琦先生也不负众望,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B.“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蒋梦麟说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梅贻琦,不如不管,以免干扰梅贻琦的工作,这也成为他们日后合作的基础。

  C.文中说“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其主要体现有:一是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二是每一个人都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始终紧密团结。

  D.尽管在西南联大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大家品尝着韩咏华女士的“得胜糕”时,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表明大家并没有失去胜利的信念。

  E.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致力于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地位,使清华大学一跃而成为国内外名牌大学,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12.文中说“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材料中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西南联大是团结的?

  13.梅贻琦至今仍深受人们敬仰,其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是其重要原因。结合材料概括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值得人们敬仰的特点?

西南联大 梅贻琦 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阅读答案

  14.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只有八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请结合文章材料,阐述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C.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

  12.1.抗战胜利后,还在昆明上课一年。2.清华大学30年校庆,大家互叙“通家之好”。3.三校和衷共济,又得到了三校校友的支援,解决了物资供应短缺的问题,度过了极端艰难的岁月。4.清华大学拿出清华服务社的盈余,接济南开、北大的教员。

  13.1.对工作公正负责。2.始终与大家艰苦与共。3.关心教员生活(关爱下属)4.生活朴素、节约,作风廉洁。5.富有修养,对人有礼貌。6.对社会有精细敏锐的观察。7.富有爱国精神。(表现于相关链接中有关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归国任教的内容)

  14.1.学校领导开明、公正、负责。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极为开明,把校务委任给认真负责的梅贻琦校长。梅贻琦校长以自己的学识、人格和有效的管理影响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成才。2.三所学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而西南联大集中了这些学校优秀的教师,名师自然可出高徒。3.三所学校本身就是名校 ,各校有各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校风,三所学校联合在一起,有利于学术交流与提高。4.西南联大的氛围融洽,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做好联大事业的必胜信念。

  【解析】

  11.试题分析:A项,把校务委托给梅贻琦先生的原因不只是它在三位校长中年纪最轻,更是对梅贻琦先生能力的信任,故A的表述不够完整。B项,“表明了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梅贻琦”错,蒋梦麟说这句话是一种谦虚,也是对梅贻琦的信任。E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是因为他自1931年出任校长直到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019571/863730679.html

更多阅读

文天祥《发郓州喜晴》作于石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文天祥《发郓州喜晴》作于石横发郓州喜晴文天祥烈风西北来,万窍号高秋。宿云蔽层空,浮潦迷中州。行人苦沮洳,道阻路且修。流澌被鞍(革登),飞沫缀衣裘。昏鸦接翅落,原野惨以愁。城郭何萧条,闭户寒飕飕。中宵月色满,余光散衾禂。余子戒明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价值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

武则天对《讨武曌檄》为何不恼反赞? 讨武曌檄 武则天

武则天对《讨武曌檄》为何不恼反赞?《讨武曌檄》是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骆宾王,唐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就是他这个时候的作品,不知是真是假?骆宾王虽然才

依旧西南联大名人 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里清华的老师: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吴宓、潘光旦、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周培源、吴有训、陈寅恪、陈岱孙、费孝通、赵九章、吴晗、钱钟书、华罗庚、王竹溪在西南联大毕业的名人:殷光海: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师从金岳霖

声明:《西南联大 梅贻琦 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阅读答案》为网友厭世為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