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维的惰性太强太强,生生世世的业障、惰性、习性难以把控。为了克服“随照失宗”的弊端,就需要一段时间来养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静气,心里火爆爆、乱哄哄的,怎样学法?有些人思维太强烈了,见解太多了,佛法见地太丰富了,总会找些文过饰非的理由遮掩自己的错误。说白了,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定力不够。所以,应该在学修的时候老老实实地养静气,习定力。定力本身是见地上的护持,如果没有如实的见地,就不会有如实的定力。
说得更直白一些,定力就是定见。比如说,我承认这个事情,相信这个事情,随便别人怎么说,我都不移不动。别人说吃了狗屎能成仙,我想谁都不会动心,因为我们对狗屎是个什么东西,有自己的定见。还有“水中月,镜中花”,电视里出现一个大美女,谁都不会痴心地把手伸到电视里去牵美人的手,没人打这样的妄想。所以,养定并不是一件复杂、难以做到的事情,不是非要你坐在蒲团上眼观鼻、鼻观心。养定,实际上是人们正确知见的一种确定,有了这个定,心里就不会去乱想,在一定的因缘内,就可安住下来,心思就会平静下来。
佛都说了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想那么多干什么?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坐在这里,不让乱七八糟的事情牵着鼻子走呢?人往往是这样,今天一个道理,明天一个问题,念头不断。其实佛说得很清楚嘛,一切念头都是梦幻泡影,生生灭灭地不用去管它。久而久之习惯了,蹦蹦跳跳的念头对你就没有多大诱惑力,你就不会再贪著它,心也就平静下来了。一平静下来,就很容易进入定境。
定境并不是昏沉的,也不是百不思百不想,它是清清明明的,就像这个房间里没有灯,我们马上点盏灯,光明就出来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盏灯它不会、也不可能自吹自擂说:“今天我大放光明了!”它只是照,而且照到美的,美的就现前;照到丑的,丑的就现前,然而它却不会因为美丑而动心。太阳出来照在孔雀身上,它不会因为孔雀美丽而多照它一会儿,也不会因为看见蜈蚣丑陋,就干脆不照它了。
我们在进入一种定境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说没有念头,说不定念头更多更热闹。只不过,来来去去的念头与你不相干。你能做到好念头来了不起欢喜心,坏念头来了不起恐惧心,任它自生自灭,来来去去,总之不动心就是了。如此这般一番,你便会慢慢地品尝到入定的甜头,体会到了那种身心的欢悦。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梦幻泡影、什么是根尘、什么是空有,你才会产生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感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不会“随照失宗”。
在这个基础上,把念头再向上一提,就会破参。但这还不等于见到本来面目,见到真如自性。只不过这个时候你已经有本钱了,可以继续参了,直到把我们的“历历孤明”参破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