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血的认识
(一)血的概念
血是流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血和气都是人体主要的生命物质,气血之间可以转化。广义地说,血也是气的一种。血既是生命物质,也就有它的独特的功能活动。因此,不能认为气是功能,血是物质,把气和血对立起来。
中医学对血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血的认识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的白细胞、抗体等物质具有防御作用,而中医学认为防御是气的作用。再如,中医学认为血与精神活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现代医学不强调这一点。因此,不要把中医学所讲的血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血简单地等同起来。
(二)血的生成
化生血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因此,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灵枢·决气篇》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论。
营气可以转化为血液。《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荣卫生会篇》指出:“此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命曰营气。”
此外,肝肾精血同源,精可以转化为血。
总之,血的生成,一方面以水谷精微、营气、肾精和肺吸入的清气作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脾、胃、肺、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
(三)血的功能
血流行于脉管之中,输布全身,对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全身组织起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滑伯仁作如下注解:“血主濡之谓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营养脏腑也。”《素问·五藏生成论》特别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实际上,血的濡养作用是全身性的。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四)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对心、肝等脏的濡养作用正常,才能有人体正常的神志活动。对这一观点,古代医籍中有许多论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本神篇》说:“心藏神,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因此,中医所说的血的各种病变中,都有神志方面的见症。如血虚,有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等见症;血热、血瘀,有神昏、发狂、谵语等见症。
(五)血的运行
血的正常运行,需要有关脏腑的协调配合。首先,血液的循行要靠心气的推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都是说心气的推动作用。其次,要靠肺的“治节”作用,协助心气调节血液的流行。
《灵枢·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指出了全身的血液要汇流到肺。《灵枢·邪客篇》说:“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血液由肺流贯于心。肺与心不但有功能上的联系,而且是血脉相通的。滑伯仁说:“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十四经发挥》)。
再次,血的正常循行要靠肝的调节。王冰注《素问·五藏生成篇》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此外,血的正常运行还要脾气的统摄,勿使血液溢出脉外。而肾气对血液运行也有一定影响。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