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被称为 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

我是来为第一名的答案作注的。第一名的答案说的真好,经得起一遍看,二遍思,三遍叹。
以前读过一点李杜,斗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浅薄之言,见谅。

其实,按着年龄,李白大了杜甫整整十一岁……真的。杜甫诗712-770,而李白是701-762,自己加减乘除一下。可是为什么杜甫就被叫老了呢?(杜甫泪流满面)


把李杜生平拽出来吧。先说李白这个人,有点儿不接地气。
他的家世生平都不可考,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算是一个大疑点,众说纷纭,意见相左,各持己说至今也没有定论。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又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一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汉将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郡的,李白又写过不少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之作。似乎是可以扯动一块去的。

可是,矛盾出来了。

在公元762年,李白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去投奔了一个人,叫范传正,并在病榻上将全部诗稿托付于他(注意此处)。李白这个人不羁豪放,写诗做人都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并不是没有脑子的,会将诗稿托付给一个他不信任的人。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有写到李白是东晋安帝时据河西五郡的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另外,他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也有印证。

奇怪的是,李白却未被“编入属籍”。郭沫若后考证,实为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捏造,抬高自己门第。我觉得此话不可信,李白是这样自由放纵的一个人,他不屑。

可是,他自己所有的诗作中几乎没有语及父母兄弟处(几句高堂等等)


再言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提的生于“中亚碎亚”和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说他“身既生蜀”。
随便信一种……我也无法考证。

又加上李白一生足迹,最飘忽不定,“一生好入名川游”,神龙见首不见尾。

晕了吧,瞧,太白有这么扑朔迷离的家世,怎么能不沾点仙气呢。有点仙气的诗人,怎么会“老”呢。老李老李的叫,不就渎神了咩。


而杜甫怎么样呢?

不好意思,已经有定论啦。他出身于官僚世家(虽然已经衰落了,他父亲是个穷县令),自幼就会说“诗是吾家事”。都有本可循。比较接地气,所以老杜老杜叫着也没什么。

上面太扯了? 其实我也觉着有点。下面来点正经的。

大多数人认识李杜都是从他们的诗作开始的,那我先谈诗风吧。

李白是典了型的豪放俊逸,而老杜是典了型的沉郁顿挫。都是唐代到了极点的好。什么叫沉郁?沉郁对应的是浅薄,简单的说,杜诗不浅薄,而顿挫对应的是平直,你且看杜诗音律格调……真真的抑扬顿挫。
什么?什么叫豪放俊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己体会去吧。

一个洒脱的人,通常是不显老的。参照苏轼,还有周华健。。。李白其实也不洒脱,他只是写了些看似洒脱的诗罢了。人们通常通过诗去认识一个诗人,所谓“读其书,如见其人”。李白就洒脱了,年轻态了。而杜甫,无论是诗作还是为人,终其一生无法做到洒脱。在人们心中,他就这么一直皱着眉头阿,忧国忧民阿……能年轻的起来么

这也和他们俩的思想不同有关,杜甫诗周情思孔的一个大儒,李白偏道,受道家游仙,出世思想影响最多。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擅写酒月,一个常用饥饭,一个叹个人失意,流连于缠绵情趣,一个痛社会乱象,怜民生疾苦。李诗是神随意到,一气呵成,如瀑布银河,自天而落,大类《庄子》《离骚》。杜诗是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如长江洞庭,水涵乾坤,极似《左传》《史记》。

李白像极了满怀热血闯天下的少年,杜甫则是世态炎凉的人生之秋。

认为李白年轻,是因为李白名篇几乎全在早年。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父在“余小时,诵《子虚赋》,私心慕之”(这里说明一下,李白有个特别好的父亲,这也能体现出西域之家传统文化上的开放性)。
太白还作了好多“十五”的诗。什么“十五学神仙,游仙未曾歇”(道家之术,修身炼丹师唐社会风尚)“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有点侠气了吧)“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奇书也就是杂书学术,跟那时大多书死读书,读死书(主要是儒家经典)的小孩不同,所以想象力未被拘束)

这些诗作还不算出名……来几篇脍炙人口的。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是在公元720年游渝州(重庆)所作,结果因为年轻气盛,稍有狂傲之态,被李邕冷遇了。

此后返乡,三年中,发愤读书,以期大有用于世。

李白的青少年时代正式“开元之治”的前期,唐玄宗那会儿还没遇上杨妃,正励精图治呢,姚崇,宋璟,张说都是辅佐他的名相。国家可谓是如日中天,欣欣向荣。尤其是开科取士制度的实行,自汉以来形成的门阀世胄盘踞上位的现象得到很大扭转,出身寒素的知识分子可以借着科举之途旦夕间出人头地,出将入相,极大的鼓舞刺激了有才之士。(联系一下前不久我刚刚看到的一个问题)

李白这时有点名气了,可是也傲娇了。地方长官推荐他,他却推辞不去,怎么着呢?原来愈是推辞不去,却愈造声誉。自下而上,造的大了,直达天子。
他是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还是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初的梦想呢。多么的单纯而年少啊。

后来,他继续漫游,到了江陵,遇到了司马承祯(很重要),自此他的远大抱负明朗了,形象化了,由外而内的,大鹏成了李白的精神图腾。接下来继续开始他一生最快意的漫游,从政不成的焦虑没有占据心头,行囊中川资丰厚,可以尽情挥霍,(“东游淮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像不像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又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望天门山》《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等都作于此时。


接下来的十年,他自称是“酒稳安陆,蹉跎十年”。中间他在安陆娶了个妻子,一入长安遇冷,徘徊于君门下而不得入,他日以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为业。有《白马篇》可证。

《行路难》《蜀道难》也作于此时。这时的李白,失望却不绝望。

二进长安,见贺知章,相许为知己(那个桥段特动人,贺知章都八十四了,一见之下,直呼“谪仙”)贺老对李白可谓起了“道夫前路,开化浑沌”的作用。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拉,就不写了。


李白被赐金还乡后,作了《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时候他已经是完全绝望了。无所作为而去,且永无归还之日。通常追求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痛苦也就越深刻。李白自此就走上了修道求仙的道路。

这时诗作的转型要注意一下,待诏翰林之前,全是寻山逐水,狂放不羁,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是因为个人不平。放逐后才有兴亡之感,蜀黎之悲。这时的李白已经超越了自己我,你且看他对社会的观察力,对政局的高度警惕。
但是后期……已经没有年轻那般脍炙人口的名篇了。长期被摒弃在政局之外的焦灼,让他转向了山水诗,《秋浦十七首》《独坐敬亭山》。白写山水不同于王孟,山水亦是诗人泪水,还有难以诉说的孤独之感。

李白晚年在东南一带漂泊,病逝,绝嗣。


李白一生都在希冀的欢欣与失落的痛苦中摇荡心灵,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蔑视权贵,放声高歌,酣饮达旦,是个放浪于诗酒之间的谪仙人。其作诗使气而不喜绳墨,不耐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体制比较自由的七古,意态比较轻灵的七绝,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而谈到杜甫……我不想写了,怕给写歪了。说几句行话把。

杜诗的风格大概是在安史之乱前夕形成,而滋长于数十年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军阀并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诗人意志消沉,再无昂扬自在的诗句了,响于刚刚过去年代的充满自信浪漫的情调在杜甫这里戛然而止。此时国难当头,杜老直面苦难,伤时感怀,他不仅仅是个观察者,记录者,他的命运也与那个时代的苦难紧紧纠缠在一起。在飘零的旅途中,他身上背负着民族与国家历史沉重使命,凝视着血流汩汩的大地。

是为千秋绝调。

李白并非无苍凉悲壮之作,只是其不精于此道。杜诗也不乏清新秀丽之作,只是并非其代表。

王渔洋评论盛唐诗,以李杜为二圣。李富于才,杜深于学。富于才者享于情,深于学者笃于性。
诗原本性情。以性情为诗,所以凌驾一代,妙绝千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00103/6672.html

更多阅读

宋祖英不能被称为“文职将军” 文职将军肩章

宋祖英不能被称为“文职将军”  近年来,有关军史和历史问题的虚假传言在不少网站上进行传播,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这一期的“军史课堂”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为广大网友做一个正确的解读。欢迎徐老师。徐焰:各位网

利口酒为什么被称为液体宝石 矽利康液体硅胶

被称为“液体宝石”的利口酒有着一段极为漫长且又异常复杂的发展轨迹。从最初更多地被当做药用酒来使用的卑微身份,直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女性最为青睐的一种时尚饮品,这块宝石的最终形成,原来也有着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  作为对于英

高欢的老婆为何被称为“九龙之母” 高欢

高欢的老婆为何被称为“九龙之母”高欢是北魏末年崛起于北方的一个军阀,在他手上,北魏王朝最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高欢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齐王朝,建都邺城。北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小王朝,但是,这个王朝却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这个女

声明:《李白和杜甫被称为 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为网友如今姐很缺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