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警示 在审核中,你最难忘的不良贷款是哪一笔?为什么?有什么警示吗?

谢邀。
鉴于紧迫的不良贷款形势,最近找了很多检查和处罚通报来读。尽管这些内容都是事后行为且不乏推卸责任的动机,但是银行三查懈怠和长期的重贷轻管,无疑难辞其咎。
(在这里我把三查顺序倒过来叙述更方便反思,非信贷人员阅读不便还请见谅。)
一、贷后管理的懈怠。重贷轻管,贷后缺失一直是银行这个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尽管商业银行普遍借助系统自动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但对于复杂的信贷实务还远远不够。
去年有多笔业务在续做时才突然暴露问题——有的已经停产数月,有的股权转让公告良久,有的厂房推倒就等政府补偿。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事实如此,这些企业不单每期的贷后都是一切正常,报表还一个劲累销售增长。在我看来内在原因是客户经理风险意识过于淡漠。上面这些案例中,把行长、科长、客户经理找来,有的出问题了还没去过企业,有的拿出另一套报表早已连年亏损,还有的直言企业之前承诺能拆钱还款于是他们“省事”不报。更为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行长和客户经理们依然是“企业说没问题”、“老板个人有实力”、“负责人承诺还款”诸如此类的论调,让我不禁怀疑本行近乎严苛的问责处罚制度是否仍然不够威慑。坦白讲,这样的人去化解不良我不放心,他们再报其他业务我更不放心。
二、贷中审查的局限性。作为一个审查人,我一直主张风险前置,审查人员一定要走到一线看实际的东西。关于这点我和历任领导都有过交流,他们都认同我的看法,但也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自我保护。审查人工作强度摆在那里,支行两个月都没摸清的东西怎么指望审查人两小时搞定,现有模式下审查人主动走出去只能是分黑锅。所以更多时候只能借助各种间接信息帮助审查判断。
另一方面,是业务的后推力。有时相熟的客户经理来报业务,说到业务诸多问题时表示来自行长压力很大,我也会安慰他们平静看待,存量业务里还有更深的背景和更差的业务。
去年此时,一个业绩非常突出的支行报来一个新客户。乍一看财务、产能、产品还都过得去,但是恰好我当时业务不忙,又加之和支行私下关系很不错,就非常认真的做了这笔审查。这一细究,首先企业多头授信,他行业务使用的担保公司业内口碑不佳;第二企业经营理念有所偏差——该行业(上过某年315晚会)主要市场份额由大品牌占据,通过压低原料成本和贴牌外包生产盈利,低端市场存在大量假冒伪劣,这个客户不知名的品牌却定位一线的工艺与价格,很容易把自己拖死;第三企业2014年规划里有一个新的产品线投入,但是综合判断已经不再具备融资潜力,资金预计要出问题。综上,我找到支行行长,明确表示不建议介入。
显然好心没有好结果,支行又是找我领导、又是找大boss,顺带搬出政府背景,终于搞定了审贷会。写批复时,我和boss字斟句酌、据理力争,最终写成了条件授信。于是放款时又是一番麻烦,最终各退一步,在支行做出若干书面保证的前提下,发放了审批额度的40%。一年过去了,这业务还几天到期,就这40%妥妥的要变成逾期贷款。虽然终究可以借助政府背景收回本息,对那家支行而言这几千万也不算什么,但是我仍然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
这里说的主要是审查简单民企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业务背景之复杂,是内部也要讳莫如深的。总之审查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和局限,并不能够对信贷业务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和制约。
三、贷前调查的误区。先简单说个自己当信贷员时的事。当时的支行长风格软弱,支行业务一直不如人意,后来某大boss以促发展的名义介绍过来一个中介。实际一接触,不仅不上银行的道,还满是五毒俱全那套“江湖气”。简言之,我找到科长和支行长陈述利害,几经反复终究顶住了上面的压力,没有和他们搅在一起。这个老板后来凭他那一套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各行不良贷款遍地,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豪车里的小姑娘“业务员”也是换了又换,听说现在已经嫌中介慢,玩资金去了。有几家支行的小伙子听说跟他走的近,其中一个传闻里有那么几件事,最终去年的时候辞职回家了。
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信贷人员都要学会说不(这也正是我信贷启蒙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而我结算启蒙老师说的第一句是永远保管好自己的图章),哪怕你自觉人微言轻。行长出于自身价值的考虑不会轻身涉险。很多时候行长出去谈业务,或者各种关系找过来,不能在春风满面、觥筹交错间说出那句不行。信贷员不要因为一句“交给你办”就盲目的肝脑涂地,或者面对领导报喜不报忧、打掉牙自己咽,很多时候领导巴不得你找个冠冕理由拒掉。你顶个办事不利的锅,让领导在外人面前不失面子,算是为领导扛事。给领导做出一堆关系户不良贷款的,才是真正的天坑。


2015-1-20,午更。

目前问题贷款的爆发,银行自身是有很大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自食其果。银行业作为毛利润率很高的垄断行业,一直在媒体和社会上为大众诟病,但是繁华背后鲜有人提及的,是行业内部残酷的竞争环境。各大总行不断增长、细化的指标和大量跟风仿效的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导致一线经营无序竞争、员工为指标疲于奔命。

市场上优质客户资源有限,对银行更不利的在于对真正资质过硬的企业,银行渠道融资并非首选。与各家银行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对比的,是银行业在信贷市场、信贷客户培养方面的缺失。行长和客户经理们一边暗骂流失的客户忘恩负义,一面又去挖别人墙角。优质企业纷纷成为银行座上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多元投资,最终因投资失败或下行期银行抽贷而成为银行无序竞争的牺牲品。竞争力弱、不具备条件的小企业通过担保、联保,包装融资;融资壳、投机者们面对银行的放贷冲动,也纷纷投其所好。银行面对指标压力,又抱着羊群心理,为自己种下祸根。更可怕的是,银行指标采取增量考核,这意味着很多在上升周期吞下的毒果子,到了下行周期依然舍不得吐出来,收掉了有问题的企业,还要急忙在市场上找一个新的把规模补上,却难免是别人刚刚甩掉的包袱,陷入恶性循环。在这一片虚假繁荣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生产型、科技型企业,受限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与结算量,反而不能够满足银行的经营偏好而被拒之门外。

上面的吐槽负能量过大,实在缺乏管理层的战略眼光,令大牛们见笑,罪过罪过。还是说回业务老本行。短期流贷是授信最基本的品种,凭一份原料合同或贸易合同放款,受托支付、按季还息、一年到期还本。一个简单到不行的问题,什么样的生产或贸易,要恰好一年时间完成一次周转,回笼还款资金?所以说我们无论在合规性操作上如何完备,信贷资金在一年存续期的流向仍然是失控的。其他如票据、贸融,其实都存在贸易空转的问题,细节不必展开说了。

毕竟样本所限难免以偏概全,自己拢了拢这一轮问题贷款,发现问题贷款在资金用途上多少都是有瑕疵的。融资壳和短借长用自不必说,关联占款、副业投资也是比较好发现的,更容易放松警惕的,是所谓续贷和扩张性融资。续贷这件事,本质和借新还旧没什么区别,银行以此作为保留存量客户的有效手段,却极易忽视企业已无力全额还款的事实。这类企业要关注资产结构,流动性是不是都在靠银行授信支持,看一看结算流水还款资金是如何取得的。扩张性融资本质也类似,产能投入上去了,产品和市场怎么样?运营资金都靠银行来铺,资金链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旦市场变化,或是多头授信、民间融资出问题,正常贷款立刻就要出问题。话说到这似乎变成都不可以做了,目的仅是提示大家全面的关注可能的风险隐患。有问题的业务很多,每一笔都做成不良还了得?!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都应该学会掌握尺度,通过包括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控制风险。

稍带一句,做项目千万注重合规性,和政府打交道银行不单容易被忽悠,在行权时更是千难万难。最后,谁说项目贷款就不挪用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00103/6692.html

更多阅读

担保公司不良资产处置 粤担保案揭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术”

     随着5月底“华鼎创富担保案”开庭,隐藏在案件背后的银行贷款损失问题变得更为棘手。  事情回溯到2012年1月担保业的危机全面爆发,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华鼎”)控制人陈奕标实际控制的华鼎、广东创富融资担保有限公

2016年银行不良贷款率 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

     8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总行会议厅举行了201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由董事会秘书陈彩虹主持,该行董事长王洪章针对上半年的取得的各项业绩做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建设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1,064,9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

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银行不良贷款没有出现趋势性增加

     时代周报:近日,银监会要求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工作。有分析认为,此举旨在充分暴露可能隐匿的信贷风险,也说明监管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你如何看待?  鲁政委:现在还不太确定此次“自查”

怀孕不良情绪 服务员在餐中如何克止不良情绪

做为服务行业的我们来说,在餐中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当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出现你应该怎么办。  第一,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挫折不高兴都不应该在上班的时间都不应该表现出来,因为客人是上帝而且他并没有得罪你什么,做

声明:《银行不良贷款警示 在审核中,你最难忘的不良贷款是哪一笔?为什么?有什么警示吗?》为网友調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