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教会何去何从 贫穷教会了你什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跟这个类似,供参考。

今天有小伙伴问我怎么看待苦难?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好像有人刻意的美化苦难,不论是从小到大读过的课本,还是大部分的课外书,提到苦难好像都是积极正面的, 比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苦难使人奋发向上,苦难的人更有机会取得成功,比如朱元璋、毛泽东和爱迪生等。


作为生长在红旗下,从小到大受红色教育荼毒的80后之一,我也觉得苦难是个好东西,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做人要吃苦耐劳,不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也不太可能取得什么成就的。因此也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各种书籍上对苦难的美化,写关于苦难主题的作文的时候,也都是正面肯定苦难的积极作用。

贫穷的教会何去何从 贫穷教会了你什么?

直到高三那年的一节语文课。


那是高三的一节语文课,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以苦难为主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第二节课就当场点评。


还记得当时我的作文题目是:苦难的人生更容易成功。然后很不幸的,因为我的卷子在最上面,于是我就第一个被骂的狗血喷头,一是题目俗,当时语文老师的点评有点狠“俗,俗透了,比本人还俗。”二是天真、幼稚!


骂完后老师随机又翻了几篇,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表达的主题都差不多,大概意思就是苦难使人积极向上,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更容易成功之类的。


把全班同学都骂了一通后,他干脆连试卷也不点评了,跟我们讲了他对苦难的看法。


“我不觉得苦难有什么好歌颂的,也不觉得苦难的人生有什么值得光荣的,当然我更不同意苦难的人生更容易成功的说法,恰恰相反,容易成功的一定是那些顺风顺水,从小家境比较优越,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简单的道理,你你们去看看农村的那些孩子,有些已经四五岁了,还穿着开裆裤在玩泥巴,浑身脏兮兮的,再去看看城市里的同龄孩子,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学习。这两类人从小差距就已经被拉开了,而且他们越长大,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然,无可否认,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后取得了大成就的人,但这终究只是非常少的个例。人们只看到了那几个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社会顶尖阶层的极少数精英,却忽略了那些苦难吃尽,却依旧在社会最底层,毫无翻身机会的大多数。按照比例来看,从小吃穿不愁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比那些吃过很多苦难的人更大。”


说实话,对于语文老师的话,当时不是很服气,更没把他的话往心里去,直到后面才慢慢理解了他所说的。


第一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是在大学的时候。


大学校园,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差别非常大,有家里非常有钱的,也有家里非常穷的。


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班里特别穷的同学占的比例比较小,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或者比较有钱的。这说明家里特别穷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小,这并不是我毫无根据的结论,事实上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这些年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逐年降低,穷人越来越难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因为教育本质就是一种资源,越是名校越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有钱人更容易占有。


有人可能会反对,因为现在高校都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的。暂且不论艺术和体育特招生等特殊情况,即使是同样参加高考,你说是一个父母都是教授,从小到大上的都是名牌小学中学,寒暑假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的考生考上名校的机会更大,还是一个在普通学校读书,课余还要帮忙做各种家务劳动的考生考上名校的机会大?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别用特殊情况来抬杠,我说的是普遍情况。


和班里的同学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又慢慢发现,那些家境优越的学生普遍更自信,见识更广,为人处世也更加老道,经常是人群中的焦点。而相反,那些很穷的学生,大多数都比较孤僻,不怎么爱说话,很多都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属于在人群中默默无闻的一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开朗的越开朗,自卑的越自卑。毕业时这种差距则进一步被放大,家里有钱的要不出国留学,要不就考公务员或者父母帮忙安排一些比较好的单位,而普通或者穷人家的小孩子只能靠自己找工作,找的工作总体上比不上那些有钱人的孩子的。


如果说从身边的同学我直观的看到了苦难的人生和顺利的人生的差距,那么参加工作后我看到的部门领导对她女儿的培养,则让我明白了,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从小到大拉开的。


我的部门领导有个女儿,今年7岁,上小学2年级,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所以领导的收入非常不错,她的老公是小有名气的律师,开了一个律师事务所,收入也非常高。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从小衣食无忧不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上的都是最高端,而且父母出席各种宴会都会带着她,上学之余也是让她上各种培训班,培养她各种兴趣爱好。正因为他们的刻意培养,这个小女孩虽然才7岁,却是人精一个,自信满满,见谁都不怕,英语说得比谁都溜,从小到大就有领导气质,是学校里风雨人物。


这个时候才如此深刻的理解高中语文老师那番话,其实苦难的人生绝大多数并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反而要非常警惕,因为苦难很可能会严重的拖你人生的后腿。


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偏见,觉得有钱人都是堕落腐化的,不思上进的,尤其是富二代,更个个都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除了寻花问柳就不干正经事。而穷人,尤其是吃过很多苦的,都特别努力,积极向上,都是可歌可泣的。他们单纯的认为吃过很多苦的人最后都可以逆袭,成为万人敬仰的励志人生。


可是事实上,从我接触认识的富人和穷人来看,大部分情况刚好相反。


有钱人大多数更加勤奋,他们大部分都非常忙碌,特别珍惜自己的时间,极少做没有生产力的事情,他们要不忙于工作,要不忙于工作需要的社交活动,要不陪伴家人,要不锻炼身体,总之他们很少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他们大多数非常低调,待人也都很谦虚,根本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又横又堕落的形象。我接触过的富二代也都非常优秀,他们大多数视野开阔,自信满满,勇于尝试,而且他们大多也都非常努力和低调。我在大学里认识好几个朋友,做了四年同学,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家里都是亿万富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纨绔子弟。


就以当前最知名的富二代王思聪来说,很多人只是看到王思聪动不动骂人,少年轻狂的样子,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因为有一个首富老爹。可是却没想过,中国有钱的富二代多了去了,却只有一个王思聪成了红透新浪微博的网红大V。没错,对他来说,有钱是天生的,可是有名不是啊,如果仔细去捋顺他红起来的路线,我们会发现王思聪网民的心理的把握极其的到位,通过骂张兰,骂张翰,骂范冰冰等行为,一次次吊起网民的胃口,一次次戳中网民的嗨点,掀起一波一波的传播热潮,最终成长为影响力巨大的“国民老公。”连他家的小狗也成了拥有100多万粉丝的最红“小狗。”你说人家厉不厉害。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王思聪的老爹给了他5个亿做风投,在大家都想看着他把浪费完的情况下,人家却做的风生水起,投的项目中已经有5个项目上市了,还有一个在排队过会。


没办法有些人就是比你帅,比你有钱,比你勤奋,而他们大多数都是富二代。


相反的,我见过的穷人,大多都好吃懒做,因为没事可做,他们的时间非常多,他们忧愁的不是没时间,而是时间如何打发,所以他们大多嗜赌嗜酒,他们也从不会去想是什么造成他们的生活的困境,他们浑浑噩噩的一天过一天。


苦难带给他们的不是什么光荣,而是是自卑和极度的不安全感,除了少数的人能克服这种自卑,奋发图强,最终逆袭,大多数人都沦为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因为从小到大穷怕了,大部分人都有极度的不安全感,即使有机会来,他们也不敢冒险,只会选择那条最稳妥的路径,死守一份工作,而这样的生活路径决定了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


同样的,穷人的孩子大多数人受限于父母的见识和资源,很难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部分读书比较刻苦也自己闯荡出一番事业来的,大多数人跟他们的父辈没多大差别。


这就是我们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层级就是这样逐渐固化下来的,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这种层级的固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可以预见后面的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层级的固化也一定会越来越严重。并且这种社会层级的改变是极其困难的,平均三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使自己所处的社会层级往上跳一级。


所以,以后不要再美化苦难或者相信别人美化苦难的鬼话了,苦难的人生真不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情,反正我愿意顺风顺水的成长,即使不能大富大贵,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也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20103/216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撒旦教的一点资料 撒旦教标志

撒旦教撒旦教,指以撒旦为信仰中心的教派。由于撒旦自中古世纪以来就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此宗教争议颇大,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为邪教。1 勒维撒旦教派Anton Szandor LaVey,撒旦圣经的作者,撒旦教会的建立者,著名的撒旦教教徒,也是人们口中的撒旦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清教主义特点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60年代,许多人主

幼儿园旁边的商机 幼儿早教商机无限

当前经济形式下,教育产业是影响最小的行业,早教市场投资比例更是不降反涨。另一方面在这个市场氛围下,各个品牌也蜂拥而出,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几大品牌逐渐呈现出三国鼎立的发展势态,靠着各自品牌不同

声明:《贫穷的教会何去何从 贫穷教会了你什么?》为网友夜雨飘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