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其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而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大地广为传颂,反响强烈.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作品简介
房树民(1935--)与王石(1933--)所作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2月28日刊载于中国青年报。这篇报告文学详细记叙了1960年2月3日下午5时到深夜7个小时之间发生的一件从死亡线上夺回工人生命的故事: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本地没有的特效药。消息立即传到北京、上海等省市。卫生部以及有关单位紧急动员,以最快速度,由空军把药品投送到目的地。61个民工得到药品,经过抢救,化险为夷。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作品特点
这部作品构思新颖,采用倒叙、平叙、跳跃、穿插等手法,大量运用剪辑、组合、时空转换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显示出时间的紧迫感,并在同一时间内,描绘不同地区人们为挽救民工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表现出的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篇作品问世一年多以后还拍成了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主要特色
结构紧凑、节奏明快、主题鲜明、感染力强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赏析
一、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光芒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从发表到今天虽已近半个世纪,但其所展示出的人与人之间那种最真诚的关系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那种穿越时空、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依然闪着耀眼的光芒。
文章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救人”为中心,巧妙地把事件的各个场面串联成一条结构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详尽地报道了事件发展的主要过程。故事紧紧围绕中毒民工生命危在旦夕,而解毒药物却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这个尖锐的矛盾来展开。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平陆人民和首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使六十一位阶级弟兄转危为安。这一震撼人心的生动事迹,充分体现了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貌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当时对全国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蒙太奇手法
作者在谈写作体会的文章中说:“由于这个事件场面大,地区广,单位多,特别是时间短促,许多情节齐头并进,发展异常急速,这样我们就选择了类似电影分镜头那样灵活跳动的表现方法。”这突出地表现在以时间为经,地点为纬,记叙事件全过程。全文总的以时间的发展为叙述的顺序,这是“经”;而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几件事,又再以地点的转移为顺序来写,这是“纬”。经纬交叉,既注意了时间的纵向连贯,又照顾了空间的横向照应,把紧张而又错综复杂的事件组织安排得有条不紊。真正做到了时空跨度大而能避其空泛,矛盾头绪多而能避其琐屑。在大时空中凸现小亮点,在小亮点中映衬大境界,使作品在广度上任由时空转换,在深度上彰显出丰富而深刻的人性内容。
……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作品评析
议论摘读
[第一部分末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一根红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第四部分末尾]阶级友爱,情深似海。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上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向你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第十部分末尾]这是一场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的胜利战斗。舍为人,友爱互助精神万岁!
[第十四部分末尾]不仅仅是这六十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党用它思想的阳光,帮助我们消除旧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思想毒菌,抚育我们成为全新的人。
评论
这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所有议论文字,它像一根闪闪发光的红线,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材料串起来了;它又像一帖最好的溶剂,把众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融和在一起;它又像电影里的主题歌,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抢救战斗的伟大意义。这些议论,汇合起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题旨,铸成了文章的灵魂。
由此可见,记叙文中的议论可在点化主题上落笔,作者可在对所写的人和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多的言语,把这些人和事的精髓揭示出来。这样的议论,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能起到点题的作用,又可以和记人叙事相互映衬,相互交辉。这里的关键是作者必须真正认识自己笔下的人和事,如果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一知半解,缺乏深刻的认识,那就一定不可能有精辟的议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_《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电影] -其他版本
电影版
基本信息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导 演: 谢添 陈方千
编 剧: 集体创作 谢添 陈方千
主 演:崔嵬田方谢添张平
上 映:1960年1月1日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 国语
类 型:剧情片
剧情介绍
改编自一篇曾轰动一时的通讯。1960年某日,山西省平陆县61名修路民工集体食物中毒。情况危急,急需大量特种药品,而县里和周围县市以及省里都无法解决。为了找药,工作人员打破黄河不夜渡的纪录,冒险渡河,但仍无药可用。消息传到北京,从卫生部、特种药品商店,到民航局、人民空军都紧急动员了起来。最后,由人民空军将药品投到该县,使61名阶级兄弟得救。
影片改编根据《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山西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平陆小报》的通讯、报道改编。
影片特点影片的第一大特点是真实,根据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平陆小报等报纸对平陆工人中毒事件的报道。从六十一名工人中毒,在周围各省和北京调特种药,到空军协助空投药品,工人得救犯罪人员伏法,故事基本是对该事件原封不动的重现。
影片的第二大特点是快,我们可以看看下边这些数据:从创作人员看完报纸出门到剧本完成只用了22个小时,从筹划拍摄到影片上映用时不到一个月。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涉及人员较多的影片,摄制组根据影片结构分成五个小组,两组赴山西平陆实地拍摄,三组留在北京,分别拍摄特种药品经营部、五洲电料行和空军的戏。
时间紧、任务重,北影厂的拍摄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平陆县人民像过节一样热情“招待”摄制组,要人出人要物出物,像完成政治任务一般协助拍摄。影片后面千万人举手等着接药箱的情景,现在看来仍然激动人心。在北京,影片的拍摄则几乎动用了首都文艺界的所有力量,许多知名电影、话剧演员都来支援,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个甚至没有台词的小角色。而下面所列的就是我们动用了节目组几乎所有力量认出来的演员名单,看看:谢添、陈方千、田方、崔嵬、于洋、凌元、赵联、赵子岳、鲁非、李孟尧、李百万、方辉、王云霞、李慧颖、黄素影、秦文、阎增和、王希钟(化妆)、李雨农、郑建民、张平、杜德夫、赵万德、杨静、李健、周森冠、村里(河北省话剧院)、严正(中央戏剧学院),还有八一厂的李辉建、黄焕光、王孝忠,人艺的于是之、舒绣文、周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