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万,其中城区人口18万,是四川省东北一座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省重点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同时也是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省重点旅游城市,2004年被国务院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
阆中市阆(làng)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万,其中城区人口18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省重点旅游城市,2004年被国务院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行政区划
阆中市辖3个街道、21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保宁街道、沙溪街道、七里街道、江南镇、彭城镇、双龙镇、柏垭镇、飞凤镇、思依镇、文成镇、二龙镇、石滩镇、老观镇、龙泉镇、千佛镇、望垭镇、河溪镇、妙高镇、洪山镇、石龙镇、宝马镇、水观镇、金垭镇、玉台镇、垭口乡、治平乡、天宫乡、天林乡、枣碧乡、北门乡、桥楼乡、河楼乡、木兰乡、东兴乡、清泉乡、博树回族乡、凉水乡、解元乡、西山乡、方山乡、金子乡、三庙乡、峰占乡、鹤丰乡、金城乡、五马乡、朱镇乡、宝台乡、福星乡。
秦置阆中县。阆山四合,阆水迂曲,绕县三面,县居其中,故名阆中。高门曰阆,故阆中城又名高城。一说阆中为古壮语地名,意为圩市。1991年1月12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1]2号)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地理状况
从锦屏山上远眺阆中市全貌
阆中是四川省省辖市,由南充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
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自然资源
阆中市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丰富的水面资源。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m3,“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m3,地下水藏量5,833万m3/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万千瓦时。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历史文化
阆中旅游景点分布地图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永安寺、云台观、福音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川北灯戏、皮影、剪纸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阆中名胜众多,名人荟萃。阆中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县级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镜、风水宝地”之美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国家旅游总局称阆中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全市有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如风景秀美的锦屏山和历史悠久的腾王阁等。有辅佐刘邦平定三秦的巴人领袖范目、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女婿张宪等一批名将、蜀中“花木兰”韩娥以及民主革命时期的9位将军,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和两相一将陈氏父子留下了多少千古佳话。杜甫、苏轼、陆游、司马光、李商隐、张之洞等古今名流都曾来阆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诗篇。阆中还孕育和聚集了以落下宏、袁天罡等为代表的民间天文学家。为表彰落下宏对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巨大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宏星”成为继“巴金星”之后的第二位被永久性巅入太空的四川人。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基础设施
郎家拐
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成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到2008年1000吨级轮船可从广元经阆中直达重庆;兰渝铁路也将在阆中设立二级站;国家二级民用(旅游)机场正在建设之中。金银台电站已竣工投产、沙溪电站工程如火如荼,马啸溪大桥顺利通车,环城滨江路建设别具一格。阆中森林覆盖率达41%;城市垃圾处理场已投入使用,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阆中已成为周边县市居民购房首选地。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经济建设
阆中市
农业经济
阆中有60多万农业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阆中经济似无所建树,但保住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号,吸引了一些扶贫资金。
特产
特产有保宁亚酒、丝绸、保宁醋、张飞牛肉、半夏曲等,其中丝绸织造的历史有两千多年,而保宁醋则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个体经济
阆中的小型个体经济比较活跃。古城商业中心以人民广场周围为聚集点。如东方广场,太平市街,郎家拐街就形成了以贩卖服装为主的商业区。巴都市场周围是阆中比较聚集的建材市场。沿江的滨江路茶楼,夜啤酒,餐饮发展得不错。
工业经济
阆中工业历史悠久,丝绸、棉纺、酿造为传统产业。唐代,阆中丝绸为宫廷贡品。清代,阆中为四川五大丝绸产地之一。保宁醋于民国4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现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解放后,工业行业不断增加,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品种逐渐增多。全市现已形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电能源四大行业为支 柱,机械、丝绸、皮革、包装、能源、化工、工艺美术七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阆中被列为四川省轻工重点发展 基地,有国家二级企业和定点出口专厂近20个,50多个产品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教育
阆中属县级小城市,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没有高等院校,但有一些中级职业学校和常规的中小学,如四川省阆中中学、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等。
四川省阆中中学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曾经是国家级中等师范学校,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为四川省示范高中。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交通旅游
张飞庙从成都前往阆中至少有三条通道前往,最近的一条是从成都到德阳,经中江、三台、盐亭、南部县到达,全长约300公里,但因经常修路而不太好走,另一条是经蓬溪、射洪、南充到达,全程约400多公里,如果成都到南充高速公路通车后,也会是一条比较好走的路;第三条是经绵阳到剑阁,再从剑阁到阆中,全程约300多公里,全是柏油路面,还要经过一段翠云廊,沿途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旅游
张飞庙、锦屏春色、嘉陵秋水、梁山戴雪、云台仙风、华光楼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4月-6月,每年春、秋两季是前往阆中旅游的最佳时期。3-5月阆中古镇气候温暖适中,暖风拂面,游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心情大好;每年9、10月份,阆中有微微凉风拂面,倍感舒爽,十分适合出游赏秋。
阆中美食素有“八怪”之称,“张飞牛肉熏黑卖,白糖蒸馍红章盖,男女吃醋不争风,窑压清酒飘四海,奉国大米做豆腐,油茶馓子赶早台,凉面套勺热臊子,出炉锅魁夹凉菜。
阆中市邮编_阆中市 -历史大事
【张飞守巴西】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平定益州,任张飞为巴西郡(郡治阆中)太守。建安二十年(215),魏将张辽自汉中入侵,张飞率精卒万人,相拒于檬头、荡石(今巴中恩阳河至渠县流江河一带),大破张辽于瓦口(流江河至渠江入口处),巴郡遂安。章武元年(221),刘备伐吴,令张飞率军会师江州,张飞临发兵时,为部下叛将所害。
【保宁大战】明末清初,保宁(即阆中)发生三次大战。第一次是清顺治四年(1647)秋天,清军首次入川,张献忠中箭死,清军占领保宁、顺庆、达州等地。张献忠余部归顺南明永历帝,联明抗清。这年冬天,明将赵荣贵自龙州率师猛攻保宁,清军大败,全军退出四川,据守汉中。第二次是顺治八年(1651),吴三桂率清军大举入川,与赵荣贵决战于保宁。赵荣贵战死,保宁复为清军所得。第三次是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大将刘文秀亲率义军10余万,自三台、盐亭来与清军决战,遭遇伏兵,伤亡惨重,只得率军南下渝州,赴云南、贵州投永历帝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