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战车》,励志影片,1981年4项奥斯卡得主,关于奥运会的最佳电影。《火的战车》的剧本根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个青年短跑选手――埃立克・利德尔和哈罗德・亚伯拉罕为参加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刻苦锻炼,终于取得冠军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影片着重刻划两位出身和经历不同的青年的心理状态,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竞赛,不如说是火热般的信念。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影片概述
《火的战车》(点击查看更多)
《火的战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该片提到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两位男主角参加田径赛100米和400米的比赛,主角以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两人为原型,在剧本上做了一些虚构的剧情,令埃里克的形象更加生动。
影片讲述了在1919年赛跑好手犹太人哈罗德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同时在苏格兰的基督教信徒利德尔也是一个天才的赛跑选手,两人最大目标都是在1924年巴黎的奥运会上夺冠。在奥运前的一次比赛中,利迪尔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哈罗德,但哈罗德并没消沉,顶住了压力,刻苦训练,在巴黎奥运会上和利迪尔在不同项目上双双夺冠。哈罗德是为犹太人的名誉而战,利迪尔是为苏格兰人名誉而战。但影片表现出的高尚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成为影片最为吸引人之处。
《火的战车》通过其主题深刻阐述了人性。编剧认为:“亚伯拉罕和埃里克代表获得胜利的两种态度。”亚伯拉罕和埃里克两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动机都有极大不同,却都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剧情简介
火之战车电影海报
故事发生在1919年。英国贵族化的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考进了一位犹太学生亚伯拉罕。这位青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得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苏格兰高地也有一个决心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尔。他父亲是传教士,本人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运动员应具备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这和基督的教义是一致的,既然天赐他一双快腿,就是要他为上帝争光。
1920年,苏格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利德尔代表苏格兰参加。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利德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终于抢先到达了终点。亚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这场意志创造奇迹的比赛,十分激动。他热切地请求意大利职业教练穆萨比尼指导他练习。
1923年,伦敦举行全国性运动会,利德尔和亚伯拉罕在跑道上相会。利德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歌剧演员西比尔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利德尔,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看到在这个失败者身上有一种渴望拼搏的精神,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穆萨比尼教练针对亚伯拉罕训练不足的弱点,指导他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亚伯拉罕渐渐恢复了信心。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英国队起程赴法时,利德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基督教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退出比赛。各国健儿云集巴黎。英国王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然而最有希望获胜得百米选手利德尔却临时放弃了比赛,领队恳切得要求他为国王的荣誉参加比赛。利德尔只回答:“国家、国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英国队四百米选手林赛勋爵主动把自己参加四百米赛的权利让给了利德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利德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耐力。比赛时,利德尔不仅夺得四百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利德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不过亚伯拉罕这时已经领悟到,面前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百米决赛,终于夺得了冠军。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影片来源
《火的战车》
制片人大卫?波特纳姆最初发现了这个故事。1977年当他因生病躺在位于洛杉矶租来的房子里,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萌发制作此片的念头。当时他从书房中随手拿出一本书,想随便翻翻来打发时间。这本书就是比尔?亨利所写的《奥运会正史》。他看到了关于埃里克及其传奇事迹的记载。后来当他查阅更多资料时,他又发现了哈罗德?亚伯拉罕。两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动机都有极大不同,却都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我常看这一类的书,”波特纳姆道,“但就是不懂以前为何没看这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对我而言是很不错的名人故事。我希望再获得更多的资料。”“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他再次用了“利益”这个字眼,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此乃当今世界错误的潮流走向。“很久以来,我一直有这种感觉。我对那些不选择谋利途径的人,愈来愈感兴趣。同时,运动似乎是个很好的隐喻,它较宗教更易于影射一些事物。”于是他遍寻当今剧作家,最后看中了科林?韦兰特。“在科林?韦兰特的剧本中,有些地方是颇具英勇气息的,”大卫?波特纳姆说道,“他经常很顺利的将剧情带向高潮,但却以极巧妙,而不会让人觉得做作的笔法来描述英雄的事迹。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我将资料交给他。”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导演简介
导演休?赫德森1936年生于伦敦,本是电视片导演,让他跻身于一流导演行列的影片,正是这部1981年导演《火的战车》接着,导演美国片《泰山王子》,1984年导美国独立前后的历史片《革命》。1989年又重振旗鼓拍《迷途天使》。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
HaroldAbrahams本・克劳斯
EricLiddell伊安・查里森
SamMussabini伊安・霍姆
MasterofTrinity约翰・吉尔古德
MasterofCaius林赛・安德森
LordBirkenhead奈杰尔・达文波
JacksonScholz布拉德・戴维斯
HeadPorter理查德・格雷弗斯
Jimmie帕特里克・杜尔
Extra迈克尔・朗斯代尔
HenryStallardDanielGerroll
JennieLiddellCherylCampbell
SybilGordonAliceKrige
职员表
制作人:杰克・艾伯斯;JamesCrawford;DODIFayed;DavidPuttnam
导演:休・赫德森
副导演(助理):JonathanBenson;MatthewBinns;TerenceFitch;MelvinLind;HughO'Donnell;BillRudgard;JeremyCoote
编剧:ColinWelland
摄影:大卫・沃特金
剪辑:TerryRawlings
选角导演:EstaCharkham
美术设计:JonathanAmberston;LenHuntingford;AnneRidley;AndrewSanders
服装设计:米兰拉・坎农诺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制作
《火的战车》这部影片是根据传诵一时的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主要是唤起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象这样的题材与主题在英美影坛上是比较罕见的,加上编导处理深刻、演员表演生动,因此上座率相当高。
该片制片人大卫?波特纳姆是英国人,他曾花了两年时间筹措资金。英国几家大制片公司都不愿投资,最后还是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TwentiethCentury-Fox)公司和埃及一商贾开办的独立制片公司拿出六百万美元,影片实际上是二十世纪福克斯(TwentiethCentury-Fox)公司的驻英国分公司制作的。本片在80年代初期仅用500万的投资就摄制完成。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影片影响
这部拍摄成本低、题材古老且英国味十足的影片,在1981年度奥斯卡奖的评选中爆出了冷门,它竟然战胜了呼声很高的美国影片《赤色分子》、《金色池塘》等,而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创作剧本、最佳作曲和最佳服装四项奖。
《火的战车》之成功,可以说是给困难重重的英国电影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英国政府准备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资助英国片的拍摄,各摄制者也雄心勃勃地大拍具有本国风格的影片。《火的战车》无疑标志着英国电影复兴的开始。
本片在电影史上有一个独特的显著标志:电影音乐比电影本身要出名得多,比赛情节中的慢镜头拍摄,也对日后体育类型电影的拍摄手法有很大的影响。本片被称为“20个在任何时代都被过分高估的电影”之一。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幕后花絮
片名来源
导演休・赫德森
片名中的“战车”一词又作古代赛车用的马车讲。而“火的战车”取自于根据长诗《米尔顿》改编的一首脍炙人口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即“把火的战车带给我”。
拍摄花絮
原本曾经有过有一个用板球赛中的争执来作为开场的欧洲版本开场。导演后来说,用一个太英国式的运动来表现角色的气质,远不如一段车站外的同行经历来得更加让人广为接受一些。所以,这段开头被剪掉了。
法国演员Michaellonsdale演出了这部影片,但是在最终完成的片子中,没有留下一个有他的镜头。
在奥运会的群众场面中,为了不让群众演员显得突出,因此让他们穿黑色的衣服。那些设法穿着爱德华七世时代服装的群众演员会得到20英镑酬劳,只穿普通衣服来的群众演员的酬劳则是10英镑。扮演跑步运动员的那些群众演员,其酬劳则是普通群众演员的3倍。在烈日下,他们有必要晒黑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电影的部分场景有几天是在英国爱丁堡的Goldenacre地区拍摄的,为了还原历史真实,每天早晨开拍前,电视天线必须得拿下来,到晚上拍摄结束后再安上去。如此多日之后,不可避免地,剧组和当地居民发生了一些磨擦。
穿帮镜头
奥运会400米比赛时,埃里克手里弄皱的纸片(圣经里的纸片)在镜头切换中不见了。
当陆军上校约翰凯迪会见萨姆时,本来握在上校右手的手杖在镜头切换时突然就跑到左手了,这样上校就能空出右手来跟萨姆握手了。
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表现的是运送运动员去往法国的船。人们能清晰地看到船上的雷达天线。幸运的是,这还不是喷头旋转式喷灌器,错的不算特别离谱。
当埃里克和詹妮在爱丁堡的山坡上谈话时,背景里有个人穿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运动服在散步。在电影开头的十分钟左右,叙述说“19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事实上,那年的这个日子是星期五。
精彩对白
哈罗德・亚伯拉罕:如果我不能赢,我不会跑
西比尔・戈登:如果你不跑,你不会赢。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获奖情况
《火的战车》
影片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始音乐四项大奖,同时还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本片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陈列在英国约克郡的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里。导演休?赫德逊因1981年导演《火的战车》夺得1982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
奥斯卡奖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1982
最佳原创配乐威廉・赫特
最佳服装设计MilenaCanonero
最佳原创配乐范吉利斯
最佳影片DavidPuttnam
最佳原创剧本ColinWelland
最佳剪辑(提名)TerryRawlings
最佳导演(提名)休・赫德森
最佳男配角(提名)伊安・霍姆
金球奖
金球奖(GoldenGlobe)1982
BestForeignFilm
英国电影学院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FilmAward)1982
最佳影片DavidPuttnam
最佳服装设计MilenaCanonero
BestSupportingArtist伊安・霍姆
安东尼・阿斯奎斯-音乐奖(提名)范吉利斯
最佳剪辑(提名)TerryRawlings
BestProductionDesign/ArtDirection(提名)RogerHall
最佳音响(提名)CliveWinter
最佳音响(提名)JimShields
最佳剧本(提名)ColinWelland
最佳摄影(提名)大卫・沃特金
最佳导演(提名)休・赫德森
最佳音响(提名)BillRowe
BestSupportingArtist(提名)NigelHavers
其他奖项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BRAward)1981
最佳影片
日本学院奖(AwardoftheJapaneseAcademy)1983
最佳外语片(提名)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1981
最佳影片(提名)休・赫德森
戛纳电影节(PrizeoftheecumenicalJury-SpecialMention)1981
伊安・霍姆
Toront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1981
People'sChoiceAward休・赫德森
NewYorkFilmCriticsCircleAwards1981
BestCinematographer大卫・沃特金
LondonCriticsCircleFilmAwards(ALFSAward)1982
FilmoftheYear
LondonCriticsCircleFilmAwards1982
ScreenwriteroftheYearColinWelland
GuildofGermanArtHouseCinemas1984
ForeignFilm(Ausl?ndischerFilm)休・赫德森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1982
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休・赫德森
BritishSocietyofCinematographers1981
BestCinematographyAward(提名)大卫・沃特金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电影音乐
范吉利斯
影片取得的1982奥斯卡金像奖的四座奖杯中,最佳音乐-原作配乐奖应该是特别实至名归的。为本片谱曲的是作曲家Vangelis范吉利斯。他在38岁时创作的《火的战车》配乐,甚至有人认为其与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一样具有胎教功能。
《火的战车》的配乐,算的上是最耳熟能详的作品了,它的主题是如此鲜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被后来广泛地在广告、电视、电影中反复使用,有些时候甚至经常被放在搞笑肥皂剧场面中。因为音乐主题响起时,画面上的人物做出跑步的慢动作的场景,实在创造了一个经典的电影桥段。同时,因为本片的缘故,该音乐主题也成为奥运会的象征之一。或者更广泛地说,它已经成为体育的象征之一,可以在播放任何弘扬体育精神,激励人奋进的画面时采用。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影片评价
像许多伟大的电影一样,《火战车》通过其主题深刻阐述了人性。――芝加哥太阳报
观看本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项爱好,并且看的次数越多,就会越觉得它好。――英国电影
大多数体育题材电影靠的是乡愁和肾上腺素,《火战车》则靠的是好的故事、好的导演和好的表演。――Reel评论
本片是奥斯卡奖钟爱的那类影片。――经典电影指导
火之战车_《火的战车》 -奥运精神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用英国式的幽默带观众温习了英国经典奥运题材电影《火的战车》,而电影史上有关奥运会的作品,不论是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还是编撰的故事,主角大多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赛跑运动员。无论是短跑还是长跑,赛跑运动员场上挥汗突进的场面,让观众感受到他们飞扬的意志,而他们背后的挫败、身体的苦痛、走上赛场之前遭到的困难,也见证了奥运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