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激素_化蛹激素 -简介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咽侧体所分泌的―种激索。在幼虫期,能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使幼虫蜕皮后仍保持幼虫状态;在成虫期,有控制性的发育、产生性引诱、促进卵子成熟等作用。已知天蚕类昆虫体内有保幼激素I与保幼激素夏两种,现已能人工合成。喷洒在昆虫幼虫上,可使幼虫增加蜕皮次数;喷洒在成虫上,则产生不孕现象;喷洒在卵上,能阻止胚胎发育,引起昆虫各期的反常现象,故可作为防治害虫之用。
昆虫激素_化蛹激素 -相关资料
简称JH。是昆虫从咽侧体分泌的激素,又称咽侧体激素、幼虫激素。此为V.B.Wigglesworth对吸血蝽象开始使用的名称。用环氧-倍半萜烯类在虫体及咽侧体的组织培养液中,发现有构造稍微不同的三种活性物质,分别称为JHⅠ、JHⅡ、JHⅢ(图)。是由B.J.Bergot等于1980年发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是JHⅢ。它的主要作用是:(1)保持幼虫的特征:(2)维持前胸腺;(3)提高卵巢的成熟作用。在幼虫期,保幼激素分泌以后,分泌前胸腺激素时,会引起幼虫脱皮。到末龄也许是因为昆虫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减少,或激素很快失去活性,而引起化蛹(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则变为成虫)。因此被认为是具有维持幼虫特征作用的激素,但对吸血椿象(Rhodni-usprolixus)等的成虫,若给予保幼激素和脱皮激素,则在脱皮后的表皮上,发生部分的幼虫特征,因此认为具有积极进行幼生代的作用。在幼虫末期,若给予保幼激素,有时可产生残留幼虫特征的蛹(后成现象,metathetely)。认为是破坏了前胸腺激素平衡的缘故。如将保幼激素供给蛹,则脱皮后也有再次化为蛹(第二次蛹secondpupa)的。此外,保幼激素能引起成虫期生殖腺的成熟。蜚蠊和猎蝽的雌体,在卵巢发育时的脂肪体中,卵黄形成蛋白的合成和放出,由卵母细胞进行吸收,受着保幼激素的支配。蝗虫的雌体具有促进由滤泡细胞形成卵黄和卵壳以及促进卵管基部卵囊形成的作用。吸血蝽象的雄体有维持精珠附腺活性的作用。另外具有导致产生性外激素和促使蝗虫类体色绿化的作用。据说还有维持二化螟等幼虫滞育的作用。变态(metamorphosis)在有些动物的个体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上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有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得到改造,有些新发生出来,从而结束幼虫期,建成成体结构。这种现象统称为变态。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类中都有进行变态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变态仅见于鱼类和两栖类。通过变态,不仅动物成体形态建立,同时其生理特性、行为、活动方式和生态表现都与幼虫期有显著差别。
不同种动物有不同进化道路和水平,是以它们的幼虫期不但在形态分化上有繁简、出现早晚、高低级别的不同,而且与成体的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从而导致它们的变态也有繁简程度的差异。如果幼虫与成体的生活方式相同,不同仅在于体形大那么,变态过程就简单;反之,如果幼体和成体生活方式不同,并在外形和内部构造上差别很大,变态过程就复杂。
类型简单类型如节肢动物中对虾类的变态。其初生幼虫称无节幼虫,仅有3对附肢,体区分化不够明显。由此期幼虫起,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