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石――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大学生支农调研总指挥,使大学生和农民建立了联系,为三农事业做出贡献。
刘老石_刘老石 -简介
刘老石
刘老石,本名刘湘波,出生于黑龙江黑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2000年,刘老石任教于天津科技大学基础科学部,世纪之交,“三农”问题突显,刘老石开始组织学生下乡支农调研。自此十年如一日地带领并影响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从城市回到农村,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夜校、文艺队、农民协会。2004年底组织成立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2010年7月辞职专事乡村建设工作。2011年3月24日车祸身亡。
刘老石_刘老石 -工作
刘老石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大学生支农调研总指挥。刘老石自从听了温铁军的一场讲座,就觉得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进入农村,一发不可收拾。他还把名字都改了,改成老石,意喻从事新农村建设之意像石头一样坚定。
刘老石在乡村建设项目中主要负责两块内容:一是组织大学生支农调研。每年寒暑假,他都要组织动员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宣传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农村发展,六年来参与支农的大学生已逾万人;现在又进一步开始规模化地培养新乡村建设人才,在全国各地招募乡村建设英才。二是长年下乡进村进行调研和试点,深入探索建设新乡村建设之道。经他直接推动建立的合作组织试点已经达到30多个。2006年,在他推动下,全国各地七家优秀的合作社组成合作社联盟,取名“国仁绿色联盟”,农民郑冰、王继伟是联盟带头人。
刘老石_刘老石 -事迹
田间的刘老石
老石以理想主义担当“三农”问题的重任。这场运动不仅锻炼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最重要的还是推动了对农村问题的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认同和实践。
刘老石和他的大学生支农活动开始于2000年,适逢我国“三农”问题突显。每到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的长假,他就带领学生下到农村开展调查、体验生活、获得认识、学会善意。最初时,青年学生鲜有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因此刘老石只好打着“农村文化旅游”的名头,在校内招到了六个同学,到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即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原型地方做了一个星期观感式的调查。此后,这批学生中四五个人都曾多次下乡,并成为校内学生活动的骨干。事后来看,这种试验更多的还是对青年人信心的激励。
2001年,有感于我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有关大学教育弊端的演讲,刘老石兼职加入由温铁军主编的《中国改革・农村版》杂志。在杂志社,刘老石和一批特立独行的编辑为基层冲突中无助的农民鼓与呼,反映农民渴望平等权利的心声。2004年10月,在老石带领下北京、天津、河北等六所学校的大学生支农队进入了河北献县的一个小村――权寺村,协助当地村民公益带头人老李成立献县张村乡第一个农民自发组织的“枣农协会”。
刘老石和大学生们
2004年底,刘老石和几位下乡支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骨干学生注册成立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这是一个NGO形式的组织,刘老石任总干事。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云南的禄劝、贵州的雷山、吉林的梨树等地都出现了新乡村建设的团体。对于新乡村建设工作,刘老石有着深入思考。刘老石认为,民众的组织化是问题的关键,即相互协作。刘老石等人摸索出的解决之道便是依靠文化的力量来维系这种协作。组织文艺队、组织老年人协会、组织妇女协会,恢复农村的道德评价、恢复农村的公共生活,让村民恢复团体依赖感,这些属于前期工作,再进一步把合作形成一种习惯,凝结成一种文化,以实现合作精神的内化。
刘老石_刘老石 -方法
“文化切入,精神培训”,是刘老石组织农民的有效手段。他的这一思路在中心试点村之一――山东鱼台县姜庄村的试验中获得良好收效。姜庄村干群矛盾曾经非常突出,2003年5月,在村民马宜场等人带领下,姜庄村罢免了村委会成员,以后一直没有村委会。2004年5月,村里农民带头人接受乡村建设中心培训,随后中心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也一同进村,共同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帮助村民建立基本组织。随后,当地文艺演出队和老人协会建立起来,还建起文化大院,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秧歌队。跟着,合作社也办了起来,展开各种经济活动,收益良好。现在,姜庄村从文化生活到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子洋溢在歌声和笑声中。
刘老石_刘老石 -企盼
刘老石企盼的新乡村是个透着理想、浪漫和温情的综合体:像大家庭一样,不管贫富,都要团结和睦;不管是否有好的生活,都要有志气;要有歌声和欢乐,要有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学习协会、文艺演出队、经济合作社……
他想让农民朋友们团结起来,依靠农民的力量,克服困难,解决农村问题。
刘老石_刘老石 -著作
著作有《农村的精神文化重建与新乡村建设的开始》、《我们的农村文艺合作社》、《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化变迁》、《: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农村的精神贫困与大学生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