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点地梅,为双子叶植物药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质,具少数支根。根出条短,叶丛叠生其上,形成密丛;有时根出条伸长,叶丛间有明显的间距,成为疏丛。莲座状叶丛直径1-3 (4) 厘米;产于甘肃南部、内蒙古、青海、四川和西藏。可用于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泄泻、带下等症。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和砂石地上,海拔1800-4000米。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简介
种中文名:西藏点地梅
西藏点地梅
种拉丁名:AndrosacemariaeKanitz
科中文名:报春花科
科拉丁名:Primulaceae
属中文名:点地梅属
属拉丁名:Androsace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l.c.:164.1931]
中国植物志:59(1):193
英文植物志:15:89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质,具少数支根。根出条短,叶丛叠生其上,形成密丛;有时根出条伸长,叶丛间有明显的间距,成为疏丛。莲座状叶丛直径1-3(4)厘米;叶两型,外层叶舌形或匙形,
西藏点地梅
长3-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锐尖,两面无毛至被疏柔毛,边缘具白色缘毛;内层叶匙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5毫米,先端锐尖或近圆形而具骤尖头,基部渐狭,两面无毛至密被白色多细胞柔毛,具无柄腺体,边缘软骨质,具缘毛。花葶单一,高2-8厘米,被白色开展的多细胞毛和短柄腺体;伞形花序2-7(10)花;苞片披针形至线形,长3-4毫米,与花梗、花萼同被白色多细胞毛;花梗在花期稍长于苞片,长5-7毫米,花后伸长,果期长可达18毫米;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分裂达中部,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粉红色,直径5-7毫米,裂片楔状倒卵形,先端略呈波状。蒴果稍长于宿存花萼。花期6月。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产地
产于甘肃南部、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和砂石地上,海拔1800-4000米。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区别
此种是一适应性很强的高山植物,不仅分布广,而且其垂直分布可自海拔1800米至4000米,
西藏点地梅
生长于草地、林缘和干燥的砂石地等不同生境中,因此变异亦较大,如叶两面无毛至密被毛;植株为密丛(根出条短,叶丛叠生)、或为疏丛(根出条伸长,叶丛间有明显间距),但二者间均有过渡类型。因此我们将以叶无毛为特征的var.tibetica(Maxim.)Hand.-Mazz.和以根出条伸长为特征的var.trachylomaHand.-Mazz.均予以归并。
点地梅_西藏点地梅 -医书记载
医书版本一
【来源】报春花科西藏点地梅Androsacetibeticavar.mairaeR.Kunth,以全草入药。
西藏点地梅
【生境分布】内蒙古、西藏。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偏正头痛,牙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3~1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版本二
【药名】:西藏点地梅
西藏点地梅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报春花科植物西藏点地梅的全草。
【功效】:除湿利尿。
【主治】:可用于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泄泻、带下等证。
【性味归经】:淡,平。入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15一18克,水煎服。
【别名】:尕的(《藏族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西藏等地。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药化学成分】:本品含麦角甾醇。
版本三
【中药名】西藏点地梅
西藏点地梅
【蒙药名】唐古特一达邻一套布其《蒙药正典》
【别名】宝日一嘎迪格
【学名】AndrosacemariaeKanitzvar.tibetica(Maxim.)Hand.-Mazz.(报春花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暗褐色。匍匐茎纵横蔓延,莲座丛常集生成疏丛或密丛,基部有宿存老叶,新枝顶端束生新叶。叶基生,呈莲座状,匙形、矩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长1一3厘米,宽2―5毫米,先端急尖,有软骨质锐尖头,基部渐狭或下延成柄状,两面无毛,具明显缘毛。花葶直立,被柔毛,长2-12厘米;伞形花序有花2一l0朵;花萼钟状,5中裂;花冠淡紫红色,5裂,径7一l0毫米,喉部紧缩;雄蕊5,着生在花冠筒上部,与花冠裂片对生,花丝极短;子房倒圆锥形。蒴果倒卵形;种子褐色,近矩圆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生于砾石质草原、林缘草甸、山脊丘陵、山坡及山顶草地。
【分布】阴山、贺兰山、龙首山。我国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产地产量】产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及大青山、阿拉善盟贺兰山及龙首山。以大青山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全草入药。
西藏点地梅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泥土,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全草呈不规则的团块状。主根长短不一,直径2―5毫米;表面暗褐色,有多数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茎常集成较疏或密的莲座丛,基椭宿存老叶,鳞片状,重叠覆盖于分枝上,暗褐色,顶端为束生新叶,多断裂或破碎,完整者呈矩圆形、匙形或倒披针形;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功能】中药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蒙药昧苦,性寒。杀“粘”,消肿,燥“希日乌素”。
【主治】中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痛。蒙药治浮肿,水肿,肾热,骨蒸痨热,发症,关节疼痛。
【用量用法】中药9-15克,水煎服。蒙药多入丸散剂。